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工会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并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工会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如果用人单位拒不改正,工会可以请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根据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八条规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组织按照职责依法维护农民工获得工资的权利。同时,根据该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工会依法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并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工会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改正,如果用人单位拒不改正,工会可以请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监察在性质、机构、适用法律规范、程序、处理、证据收集方式、后果和受理案件时限等方面存在以下区别:
劳动法既具有公法特征,又具有私法特征。劳动争议适用调解、仲裁是由劳动法所具有的私法因素决定的;劳动监察的产生是由劳动法所具有的公法因素决定的。劳动争议仲裁从合同到仲裁带有传统的私法特征;而劳动监察从基准到监察则主要体现公法的特征。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建立遵循三方原则,即由雇主、雇员和政府共同组成。而劳动监察的设立主要强调行政性,是国家机关依法行政的机构。
劳动法律规范根据其规定事项和约束力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关于劳动者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和关于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法律规范,以及强行性法律规范和任意性法律规范。劳动争议仲裁既适用强行性法律规范,也适用任意性法律规范,并可以根据劳动合同和企业劳动规则等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监察处理案件只能适用强行性法律规范。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进行仲裁,不涉及诉讼程序;而劳动监察机构则应主动进行监察。劳动争议仲裁适用调解程序,而劳动监察不适用调解程序。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体现了自愿原则,包括自愿提请仲裁和自愿行使处分权力等;而劳动监察体现了强制原则,如果用人单位违法,不允许劳动者放弃权利,免于追究法律责任。
劳动争议仲裁一般追究民事责任(经济责任);劳动监察除追究民事责任外,还可以追究行政责任。
劳动争议仲裁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除法定情形外不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劳动监察不仅要求当事人举证,还可以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
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当事人对劳动监察处理决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
劳动争议仲裁受理案件的时限是60天;劳动监察受理案件的时限是两年。
一个案件涉及多个违法行为时的处罚原则。文中介绍了三种合并处罚的方法,包括选择较重的行政处罚、合并处罚所罚金额之和以及再次裁量并限制罚款金额。同时,文章强调了行政处罚应遵循公正、公开原则,实施行政处罚时应纠正违法行为并教育公民守法。此外,公民对行政处罚
违纪党员的行政处罚程序。首先,调查核实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错误事实。其次,审议与谈话,掌握案情并要求违纪党员写出书面检查。接着,党支部会议讨论研究,提出处分意见并通知违纪党员参加支部党员大会。最后,根据处分权限报请审批,由镇纪委下达批复,严重情况移交司
行政处罚的定义、种类及其合法性和规范性。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给予的惩罚。然而,在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中,行政处罚的种类有时会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需要遵守法律确保合法性和规范性。对于超出范围的处罚种类,应当另行下发通
行政处理和行政处罚的区别与联系。行政处理是一种笼统说法,包括多种具体行政行为,而行政处罚是旨在惩罚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一种行政法律制裁手段。行政处罚是国家法律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程序规定。两者虽有所不同,但都是行政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