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工会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并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工会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如果用人单位拒不改正,工会可以请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根据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八条规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组织按照职责依法维护农民工获得工资的权利。同时,根据该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工会依法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并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工会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改正,如果用人单位拒不改正,工会可以请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监察在性质、机构、适用法律规范、程序、处理、证据收集方式、后果和受理案件时限等方面存在以下区别:
劳动法既具有公法特征,又具有私法特征。劳动争议适用调解、仲裁是由劳动法所具有的私法因素决定的;劳动监察的产生是由劳动法所具有的公法因素决定的。劳动争议仲裁从合同到仲裁带有传统的私法特征;而劳动监察从基准到监察则主要体现公法的特征。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建立遵循三方原则,即由雇主、雇员和政府共同组成。而劳动监察的设立主要强调行政性,是国家机关依法行政的机构。
劳动法律规范根据其规定事项和约束力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关于劳动者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和关于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法律规范,以及强行性法律规范和任意性法律规范。劳动争议仲裁既适用强行性法律规范,也适用任意性法律规范,并可以根据劳动合同和企业劳动规则等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监察处理案件只能适用强行性法律规范。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进行仲裁,不涉及诉讼程序;而劳动监察机构则应主动进行监察。劳动争议仲裁适用调解程序,而劳动监察不适用调解程序。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体现了自愿原则,包括自愿提请仲裁和自愿行使处分权力等;而劳动监察体现了强制原则,如果用人单位违法,不允许劳动者放弃权利,免于追究法律责任。
劳动争议仲裁一般追究民事责任(经济责任);劳动监察除追究民事责任外,还可以追究行政责任。
劳动争议仲裁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除法定情形外不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劳动监察不仅要求当事人举证,还可以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
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当事人对劳动监察处理决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
劳动争议仲裁受理案件的时限是60天;劳动监察受理案件的时限是两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病危是否能免除行政处罚的问题。虽然病危状况本身不能免除处罚,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未被发现的犯罪行为以及特定情节和表现等,可以考虑是否免予行政处罚。
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是否可以参军的问题。根据征兵政治审查规定,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如果满足政治条件,包括热爱党、祖国、军队等,并且没有涉及其他不符合征集服现役的情形,那么他们仍然可以参军。父母的失信情况不会对孩子的参军资格产生影响。
拖欠农民工工资后相关的经济补偿方式和法律手段。当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时,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其支付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等,并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调解协议达成后用人单位未履行,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或执行裁决。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防止方法。包括加强工资发放监督、严格执行工资维稳机制、创新工资维稳方式、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工维权能力、联合司法部门惩处恶意违法者以及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等措施。旨在确保农民工工资足额按时发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