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中,除了确定原告提供的秘密信息的确切内容外,还需要判断这些内容是否符合商业秘密的法定要件,以决定是否受到法律保护。这一信息的判断过程是权利的检测与度量过程,而非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鉴定行为,是司法裁判权行使的体现。
某一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是在适用法律对事实进行认定后产生的结果,应由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断,不宜委托鉴定部门鉴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时,对涉及信息是否为公众所知悉、被告获得、披露、使用的信息与原告持有的信息是否相同或者实质相同等专业技术问题可以委托鉴定。然而,原告的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以及被控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不属于专业技术鉴定的范围。这些问题应当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作出。
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需要明确可鉴定的范围与法官依法认定的范围的区别。法院只能对权利人主张的技术秘密与公知信息之间、技术秘密与被控方使用的技术之间的异同进行鉴定,并向鉴定人解释法律上的标准和要求。对于鉴定结论,法官应当审查鉴定所依据的理由,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专有技术即技术秘密,也应由人民法院根据事实运用司法程序进行认定,而不应由专业技术人员单独认定。
在现代社会职业分工日益细微的背景下,法官通常不具备判断商业秘密的能力,而具有商业秘密认定权的法官又需要借助司法鉴定的技术手段。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鉴定范围包括技术秘密的秘密性、新颖性以及与被控侵权技术的对比。鉴定机构提供技术性的辅助工作,判断秘密性、新颖性、不同产品之间的技术对比,但不能就是否属于商业秘密作出结论,这一结论只能由法院作出。因此,商业秘密的判断可以理解为鉴定部门和司法部门合作的结果,前者提供技术上的判定,后者提供司法上的“鉴定”,彼此的边界并非一清二楚。
这再次说明即使是具有高超技术检测手段的鉴定部门,同样无法将商业秘密的技术状态界定清晰,法院对权利的界定自然失去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软件推广应用合作合同的内容。合同规定了双方的合作范围、期限及独家销售代理权,明确了订单流程、交货细节、价格及返利政策、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等。甲方提供软件产品,支持市场宣传和销售,进行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并有权调整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和价格策略。合同也规定
甲乙方之间的合作协议,主要内容为乙方根据甲方需求提供具有版权的软件模块,合作期限为_____年。协议包括软件安装、调试、支持服务、培训、保密及版权、收益分配等方面。双方共同分工合作,确保软件正常运行,同时保护软件版权和甲方产品资料。收益按股权比例分配
商业秘密合法来源的主要方式,包括独立开发、反向工程、权利人自己泄密、合法受让或被许可及个人信赖等。其中独立开发和反向工程抗辩难度较大,权利人需采取合理保密措施,同时客户信赖也被纳入考量范畴。此外,还涉及到许可使用协议等相关法律条款的应用。
商业秘密的侵犯行为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判断。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侵犯商业秘密的故意,并且客观上实施了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等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