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相差的情况是“大数据杀熟”,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而“大数据杀熟”并非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其涵盖了互联网企业经营的多个方面,例如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分析行为、价格行为等,这也就注定了对这种行为的监管必然涉及到多个不同的法律。具体而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均包含约束此类现象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向消费者隐瞒商品的真实价格情况,侵犯了消费者的这两项基本权利。《电子商务法》是对“大数据杀熟“最具针对性的规定,规定中显示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网络安全法》则明确了个人信息收集的“最少够用”原则,要求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限制网络运营者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信息,或收集与其服务无关的用户个人信息。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第十条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电子商务法》
第十八条 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电子商务经营者向消费者发送广告的,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
《网络安全法》
第四十一条 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经济学规律指出,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反映在定价上就是企业会根据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找到价格均衡点,卖出最多的商品。然而由于对商品的需求不同,导致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价格接受程度实际上是不同的。传统市场中,企业往往会通过区分采购量、设立会员制等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区分,并设定不同的价格,但无法精准定位每个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付费意愿,进一步细分定价。而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现,恰恰赋予了企业这种能力。因此“杀熟”并非新生事物,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使企业得以完美地将目的和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据”更有效地“杀熟”。“大数据杀熟”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企业拥有定价权;技术手段支持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画像;以及消费者相对企业而言处于信息弱势,即信息不对称、不透明。
旅游过程中旅行社强加付费项目的法律处理方式。当旅游者因拒绝购物活动或额外付费项目被增收费用时,可要求旅游经营者返还。法律依据主要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旅游者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受到法律保护。旅游经营者差异收费会影响旅游者的权益,导致不公
虚假宣传对消费者权益的影响及索赔方式。当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等方式侵犯消费者权益时,消费者有权索赔。法律规定,如因虚假宣传受损,消费者可要求赔偿。经营者如存在欺诈行为,需按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对于涉及消费者生命健康的虚假宣传,相关责任主体需承担连带
人民法院受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后,是否需要公告案件受理情况的问题。学术界对消费公益诉讼有多种定义,公认的定义是指国家机关和相关组织依法对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消费公益诉讼具有特定内容和范围,包括原告资格的主体范围、对“众多”消费者合法
消费欺诈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以及侵犯的客体。主体包括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主观要件是具有欺诈的故意。客观要件则表现为故意陈述虚假事实或隐瞒事实。侵犯的客体包括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文章还结合了一起售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