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房屋买卖 > 商品房买卖 > 离婚商品房怎么分

离婚商品房怎么分

时间:2020-05-25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0202
一般情况下,夫妻双方离婚的是需要分割财产的,那么如果夫妻双方有商品房应该怎样进行分割,相关的规定是怎样的?如果房子还在进行按揭应该怎样处理。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离婚商品房怎么分

全款买房,离婚后财产如何分割?

①夫妻双方其中一方在婚前全款买房,并取得了房产证,房屋登记在出资人的名下离婚后房屋如何分割?

此种情况,该房屋属于婚前购买房屋的一方所有。按《婚姻法》的规定,既然是夫妻一方婚前付了全部房款,并取得了房产证,那么该房屋是婚前财产,因此离婚后另一方无权要求对此套房产进行分割。

②夫妻双方其中一方在婚前全款买房,并取得了房产证,登记在出资人的名下,婚后房产证上加上另一方名字,离婚后房屋如何分割?

婚前买房,婚后追加另一方这种情况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双方没有过错的,原则上平分。

③婚前全款买房,购房合同上写两个人名字,离婚后房产如何分割?

购房合同没特别约定就是共同所有,也就是你们卖或抵押要共同完成,如果约定比例,可以就协定比例各自拥有房产。

④婚前双方出资购房,但婚前取得的房产证上只有一方的名字,离婚后房屋如何分割?

房产证上有一方名字,如果不承认另一方购房时出过资,认为房屋属于其婚前个人财产,不作分割。在不能证实自己有出资且不是赠与给一方的前提下,另一方的权益法院是无力保护的。

按揭买房,离婚后房产如何分割?

① 夫妻一方婚前通过按揭贷款购房,并支付完全部购房款,取得了房产证并已登记在一方的名下,这种情况如何分割房产?

应当属于一方婚前个人财产,离婚时一般仍归一方个人所有。

②夫妻一方婚前通过按揭贷款购房,取得了房产证,婚后夫妻共同还贷的房屋,离婚后如何分割?

夫妻一方婚前通过按揭贷款购房,属购买方个人财产,不予分割。婚后还贷部分及其增值部分由产权登记方按照比例进行补偿。

父母出资参与买房子女离婚,离婚后房产如何分割?

①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房屋在婚前子女名下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个人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

②当事人结婚后,一方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

③婚后一方父母付首付,由夫妻二人共同还贷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

④双方父母共同出资,全部或者是部分出资,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⑤婚前一方父母支付全资,房屋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或者婚前一方父母付首付,婚前婚后仍然由父母支付每月贷款的,这两种情形均属于父母支付全资。该房屋应当属于子女的婚前个人财产。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装修款补偿是否合理?

    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装修款补偿是否合理的问题,并介绍了合同有效的条件和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商品房买卖中何时可以要求退一赔一的情况,包括出卖人隐瞒房屋事实等情形。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建议购房者及时委托专业律师处理。

  • 商品房买卖中的法律陷阱

    商品房买卖中的法律陷阱,包括广告陷阱、销售陷阱、“五证”陷阱和合同陷阱。开发商常常在广告中夸大配套设施,利用消费者心理设下陷阱,以及在合同中留白或选择性填写等。此外,文章还讨论了购房资格转让协议的有效性,法律对于购房指标的转让并非物权范畴没有明确的禁

  • 如何在轻微伤情况下合理赔偿脸部损伤?

    黄某与邱某在婚姻存续期间共同拥有一套房屋,离婚时双方约定房屋归属。然而,邱某私自与天作公司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导致黄某要求分割补偿。法院判决认为,离婚时双方已明确房屋归属,黄某仅能要求侵犯其权利的责任人承担责任,不能主张拆迁安置房屋的物权。关于天作公

  • 离婚时丈夫私自转让房产:应如何分割?

    分居后,陈老汉和一年轻女士魏女士共同购置了一套房产。张老太一怒之下起诉离婚。没料想,陈老汉却将自己的一半产权送给了魏女士。为此,张老太再起诉,要求判决陈老汉和魏女士签订的协议书无效,并将涉案房屋的产权登记恢复至陈老汉和魏女士两人名下。且陈老汉的在转让

  • 离婚一套房子怎么分割
  • 拿到抚养权能分到老公的多套房吗
  • 离婚时婚前房产协议有效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