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房屋买卖 > 商品房买卖 > 买房子首付一般多少凑不齐首付款怎么办

买房子首付一般多少凑不齐首付款怎么办

时间:2024-01-29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0340

贷款买房的首付款金额

不同类型贷款的首付比例

贷款买房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不同城市的首付比例略有不同。对于首套房,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比例为20%,商业贷款的首付比例为30%;而对于二套住房,首付比例一般为40%。非普通住宅的首付比例也有所差异。

确定首付款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贷款前,您需要先了解自己的公积金账户余额以及单位每月向您缴纳的金额。只有了解自己的情况,才能进行贷款申请。公积金是职工的一项福利,其贷款利息要比商业贷款低很多。商业贷款通常可以与公积金贷款合并,形成组合贷款。如果您需要贷款金额较大,但公积金余额不多,可以考虑申请组合贷款。

确定首付款金额

确定自己的公积金情况后,接下来就是选房子。确定房子的总价和首付款金额,总价减去首付款就是贷款金额。首付款是无法贷款的,因此您必须有一定的现金储备。一般来说,首付款的比例为30%。如果您手上的现金超过首付款的30%,您还可以额外支付现金。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贷款金额,因为贷款是需要支付利息的。从总额来看,支付的现金越多,贷款金额越少,这样更划算。当然,具体的支付方式需要根据您自身的情况来决定。

无法凑齐首付款怎么办

情况一:银行贷款不足或无法贷款

如果由于银行贷款不足或无法贷款,导致买方无法凑齐首付款并希望退房,买方应立即发函通知业主无法履行合同。在业主考虑没收定金并获得一定赔偿的情况下,双方可以协商解除合同,以避免由于房价下跌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例如,一套房子的价格为100万元,如果价格下降到95万元,买方明确发函表示无力支付首付款无法履行合同,而业主继续拖延时间导致房价下降到80万元,那么业主将无法获得房价下跌20万元的损失,而只能获得5万元。

情况二:买方告知卖方无法履行合同

如果买方第一时间告知卖方无法履行合同,这只是为了避免因房价下跌而导致业主损失扩大。但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可以不继续履行合同,那么卖方仍然可以要求买方继续履行合同。因此,除了第一时间告知卖方无法履行合同外,买方还可以主动起诉业主,要求解除合同。

情况三:协商赔偿对卖方有利

尽管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为房价的20%,但法院通常会考虑买方违约给业主造成的实际损失大小。在损失较小的情况下,买方可以要求法院降低违约金。打官司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而房价的走势更难以预测。卖方的房价损失是从签订合同开始计算,直到起诉之日,即使几个月后胜诉,如果房价下跌幅度较大,违约金和房价损失可能都无法弥补房价下跌的金额。

情况四:定金较多的处理方式

如果定金较多,比如十几万元或二十万元,卖方可以考虑接受定金并立即解除合同后转售房屋。如果定金只有几万元,可以与买方协商补足一部分金额作为赔偿,以快速解决问题,对卖方也有好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装修款补偿是否合理?

    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装修款补偿是否合理的问题,并介绍了合同有效的条件和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商品房买卖中何时可以要求退一赔一的情况,包括出卖人隐瞒房屋事实等情形。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建议购房者及时委托专业律师处理。

  • 商品房买卖中的法律陷阱

    商品房买卖中的法律陷阱,包括广告陷阱、销售陷阱、“五证”陷阱和合同陷阱。开发商常常在广告中夸大配套设施,利用消费者心理设下陷阱,以及在合同中留白或选择性填写等。此外,文章还讨论了购房资格转让协议的有效性,法律对于购房指标的转让并非物权范畴没有明确的禁

  • 两套房都有贷款,第一套算首套吗

    关于两套房都有贷款时,第一套房是否算首套的问题。在购置房产时,只有首次购买的房屋被视为首套房产。若同时购买两套房产,首套房产享受优惠政策,第二套则不同。同时,文章还提及了零首付贷款买房的违法性,银行在办理房贷时需遵守相关规定,禁止发放零首付的房屋贷款

  • 购房合同先签再付首付吗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购买房屋的时候是不是先签合同再付首付款,而在实践中一般是先签订购房合同,然后再支付首付款,然后再申请银行贷款。如果选择按套内建筑面积为依据进行面积确认及面积差异处理时,应当在“面积差异处理”条款中明确面积发生误差时的处理方式。

  • 婚前财产买房首付界定有怎样的规定
  • 买房人是否有权要求换房
  •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房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