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各方的利益,互谅互让、互助团结。
当相邻各方对土地、山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发生争议,或因环境污染发生争议时,应本着互谅互让、有利团结的精神进行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由有关国家机关和人民法院解决。在争议解决之前,争议各方不得荒废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不得破坏相关设施,更不得聚众闹事,强占或毁坏财产。对于故意闹事造成财产损害和人身伤害的,除了追究当事人的民事责任外,还应追究其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相邻各方在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应互相协作,兼顾相邻人的利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妨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与相邻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相悖。人民法院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时,也要兼顾各方的利益,以确保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以有利于生产和生活为出发点,处理由相邻关系引发的纠纷。
例如,在处理地界纠纷时,如果原来未划定地界,应根据如何便于经营管理和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原则,确定新的地界线。
公平合理是民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1) 坚持权利义务平等。相邻各方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谁也不能只行使权利,不履行义务。相邻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应承担民事责任。
(2) 行使权利应保持在合理限度内。
(3) 尊重历史形成的客观状况和先后顺序。
(4) 避免或排除不妨妨害,合理赔偿损失。
相邻关系的种类很多,法律很难对各种相邻关系都作出具体规定,这就需要人民法院在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时,应该从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适当考虑历史情况和习惯,公平合理地处理纠纷。
相邻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主要依据《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规定进行解读。阐述了相邻关系中涉及的各个方面,如用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以及相关的举证责任和常见的相邻关系类型。在解决相邻关系问题时,应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
相邻权协议的法律效力,以及其特征和相邻权与地役权的区别。相邻权涉及相邻不动产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效力的基础在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和符合法律的规定。相邻权具有特定的特征,如主体是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客体是提供的便利等。处理相邻关系应遵循团结互助
相邻权和地役权的区别。相邻权并非独立物权类型,是不动产所有权或用益物权的扩展,不需单独公示,具有法定性和对抗性。而地役权是独立的用益物权,需独立公示和当事人协议,可约定有偿或无偿及存续期间。两者在对不动产物权的限制程度方面也存在差异。
城市化发展对建筑物通风、采光和日照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建筑物间距缩小、高层建筑增多,导致采光和日照问题日益严重。我国法律对此只有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标准,导致案件审理困难。因此,需要加强事前预防、加大对违规开发商的制裁力度,并增加规划审批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