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案件的法律文书送达的方式如下:
(1)送达法律文书应当首先采取直接送达方式,交给受送达人本人;受送达人不在的,可以交付其成年家属、所在单位的负责人员或者其居住地居(村)民委员会代收。
(2)受送达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和捺指印的,送达人可以邀请其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也可以对拒收情况进行录音录像,把文书留在受送达人处,在附卷的法律文书上注明拒绝的事由、送达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捺指印,即视为送达。
(3)无法直接送达的,委托其他公安机关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经受送达人同意,可以采用传真、互联网通讯工具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
(4)经采取上述送达方式仍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公告的范围和方式应当便于公民知晓,公告期限不得少于六十日。
2、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三十六条
(1)必须经受送达人同意,法院不得在未经受送达人同意的情况下依照职权采用此送达方式送达。受送达人同意采用电子方式送达的,应当在送达地址确认书中予以确认。
(2)电子送达方式只适用于对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外的诉讼文书的送达。
(3)电子送达的具体手段包括传真、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及时收悉的能够确认受送达人可以收悉的方式。
采用电子送达的,送达日期以传真、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准。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法院对应系统显示发送成功的日期,但受送达人证明到达其特定系统的日期与法院对应系统显示发送成功的日期不一致的,以受送达人证明到达其特定系统的日期为准。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辩论权和处分权的区别。辩论权是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辩论和反驳权利,适用范围为诉讼程序;而处分权是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权利。两者在司法程序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意义和内容,包括其作为双方当事人自愿放弃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法律文件的意义,以及调解书的主要内容如诉讼请求、案件事实和调解结果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及要求,以及法律援助的条件和收费标准。
法院传票送达之前能否撤诉的问题。在宣判之前,原告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是否准许需要由法院裁定。撤诉分为申请撤诉和按撤诉处理两种情况,其中申请撤诉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申请人必须是原告、上诉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等。而按撤诉处理则是因原告在诉讼中的某些行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