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保障 > 辞退解雇 > 裁员赔偿标准

裁员赔偿标准

时间:2022-09-01 浏览: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29424
用人单位裁员后,要对被裁员工给予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依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年限和工资计算。例如,工作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工资按按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平均工资计算,关于裁员赔偿标准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解答。

裁员赔偿标准

1、经济补偿金

根据员工在该公司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向员工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1)员工工作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计算。

(2)员工工作不满六个月的,向员工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3)经济补偿金计算按员工应得工资,按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平均工资计算。

2、高薪员工的经济补偿金

如果员工月工资高于所在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要按员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经济补偿金。

(1)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个月。

(2)经济补偿金超过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的部分,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的计算】

经济性裁员的流程是怎样的

(一)说明情况并征求意见

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裁减人员既非职工过错也非职工本身原因,并且裁员对职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裁员前应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

(二)提出裁减人员方案

裁减人员方案应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的经济补偿办法。不得裁减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人员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征求意见并修改方案

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报告裁减人员方案

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意见。

(五)公布方案并支付补偿金

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经济性裁员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确定自己是否属于可以被裁员的范围。依照《劳动法》,不得裁减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患病或负伤在规定医疗期的人员、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人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如果你符合其中一种情况,单位就不能将你列入裁员名单。

第二,公司应提前30日通知被裁员工,如果不提前通知,就要额外支付一个月的工资以替代提前通知期。

第三,你有被老单位优先录用的权利。如果在被裁员后的半年内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或者已有工作但不满意,发现老单位(裁减你的单位)又在招人,可以重新报名应聘,而单位有优先录用你的义务。当然,劳动合同需要重新签订。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国有企业裁员的法律规定

    国有企业裁员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出现严重经营困难、经营方式调整或破产重整等情形下,可以进行裁员。裁员条件需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裁员顺序有优先留用人员。国有企业裁员需遵循提前说明情况、提出方案、征求意见、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公布方案等程序。

  • 经济性裁员的程序要件

    经济性裁员的程序要件,包括用人单位需提前说明裁员情况、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并征求意见、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公布方案并支付补偿金等步骤。同时,劳动合同法对裁员程序进行严格限制,规定了不得裁减特定员工的范围,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

  • 辞职后是否可以当天拿工资

    辞职后工资结算的问题。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大部分企业不会在员工离职当天结算工资,而是等到下个月统一发放。劳动者需按要求提交辞职申请并完成工作交接后,方可离职。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资,劳动者可通过劳动监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等途径要求支付工资。同时,劳动者

  • 工人退休年龄法律规定

    工人退休年龄的法律规定。针对不同群体,如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工人等,详细阐述了他们的退休年龄和相关条件。此外,还包括特殊工种和破产国有企业职工等特定群体的退休政策。最后,提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通知。

  • 新劳动法辞退员工补偿规定是什么
  • 公司向员工要求赔偿工作失误的合法性
  •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的赔偿金标准
劳动保障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