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犯罪形态 > 串通损害商业声誉罪既遂的量刑标准是哪些

串通损害商业声誉罪既遂的量刑标准是哪些

时间:2022-12-22 浏览: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29552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关于串通损害商业声誉罪既遂的量刑标准是哪些的问题,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一、串通损害商业声誉罪既遂的量刑标准是哪些

1、我国刑法中对于串通损害商业声誉罪的既遂的犯罪嫌疑人进行量刑处罚的标准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的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被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法律依据:

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对于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对于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根据刑法第五条的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因此,对于串通损害商业声誉罪的犯罪嫌疑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量刑处理。

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客现方面存在的表现形式

1、通过发布对比性广告、声明性广告,散发公开信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散布捏造的虚伪事实,恶意贬低、诋毁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对比性广告是指含有对比内容的广告,通过选取某一个、某一类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对比,用以说明商品、服务的优点或者特征。犯罪嫌疑人通过发布对比性广告、声明性广告,散发公开信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故意散布捏造的虚伪事实,以恶意贬低、诋毁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2、组织人员以客户或消费者的名义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或新闻单位等虚假投诉,诋毁和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犯罪嫌疑人以客户或消费者的名义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或新闻单位等进行虚假投诉,诋毁和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虚假投诉的理由通常包括产品质量低劣、服务质量差、违反法律规定、侵犯消费者权益等。

3、在业务洽谈等公开场合故意向竞争对手的客户或消费者散布捏造的虚伪事实,贬低和诋毁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犯罪嫌疑人在业务洽谈等公开场合,故意向竞争对手的客户或消费者散布捏造的虚伪事实,以贬低和诋毁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散布虚伪事实可以采取书面方式,也可以采取口头方式。这种行为可以通过商业信息发布会、商品交易会议等方式实施,也可以通过商务洽谈、电话交谈等方式进行。捏造并散布的虚伪事实必须足以损害他人的商品信誉、商业声誉,否则不属于刑法调控范围。

4、恶意诉讼,即捏造侵权事实并通过诉讼向社会公众散布这种虚假事实,贬低和损害他人的商誉。

恶意诉讼,又称滥用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在明知自己缺乏胜诉理由的情况下,以合法形式进行恶意诉讼,以期通过诉讼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某种损害后果。犯罪嫌疑人通过恶意诉讼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往往更容易使群众相信捏造的虚伪事实,造成的危害性也较大,应予以严厉惩处。

5、在商品包装或说明书上,贬低和诋毁他人生产、销售的同类商品,损害他人的商品声誉。

犯罪嫌疑人在商品包装或说明书上,故意贬低和诋毁他人生产、销售的同类商品,以损害他人的商品声誉。

对于不法分子通过诋毁其他公司或个人的商业信誉,以谋取非法利益的情况,明显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根据造成的损害后果和恶劣程度,司法机关可以根据上述规定进行量刑处理,并作出相应判决。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

  •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分析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犯罪情节不同,处罚也不同。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和罚金,随着金额的增加,刑罚也会相应加重,最高可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可能面临罚金或财产没收。

  • 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辨析与解读

    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1.因侵权导致销量减少、利润下降、可得利益减少、商誉和产品信誉降低等方面的损失;2.为制止侵权行为而支出的合理费用;3.其他与商业秘密侵权损害相关的费用。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 员工随意离职是否需要承担违约赔偿责任?

    申诉人与被诉人签订了15年期聘用合同,约定被诉人离开公司后三年内不得从事与公司业务类似的工作,违约需支付违约金。然而,被诉人在离职后到另一家同行公司工作,并泄露了申诉人的商业秘密,损害了申诉人的形象和信誉。仲裁委认为被诉人违反了聘用合同的约定,应承担

  • 扰乱市场秩序罪
  • 深入探讨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制度
  • 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案件中的若干问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