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湖北省法院从1998年至2004年9月一审共审理了102件反不正当竞争案件。这些案件涉及虚假广告纠纷、商业秘密纠纷、仿冒、伪造知名商标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纠纷、伪造、冒用产品质量标志纠纷、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纠纷等多个类型。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反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受理数呈稳定的大幅增加的态势。以最近几年为例,2000年受理18件,2003年受理24件,2004年前九个月受理23件,年均增长率达到33%。这与湖北省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公民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规定,部分商业秘密持有人在商业秘密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司法救济。与Trips协议第三十九条不同,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额外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的要求。这导致那些尚不具备实用性的技术开发资料,除了能通过著作权保护的资料外,其他大部分资料被人不经许可而拿走,却因缺乏实用性而无法构成商业秘密,难以适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来保护。对于实用性的具体定义,《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未明确规定。现行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在受保护客体的要求上都有一定的“强保护”,而相对而言,《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是一种“弱”的“附加保护”。从国际立法趋势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都将“为知识产权保护补漏”作为立法目的之一。因此,对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的“弱保护”也要求“实用性”,可能过于严格,失去了“兜底”保护的意义。希望相关司法解释能对这一问题进行明确规定,以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权益。
在审理商业秘密案件时,我们发现很难确定权利人是否已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目前法律对于这一问题并没有具体规定。国家工商局在《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列举了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保密措施。而国家科委在《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中也规定了保密措施的内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权利人采取的保密措施应是明确、明示的,并能具体确定技术信息的范围、种类、保密期限、保密方法以及泄密责任。因此,我们认为保密措施应包括组织措施、思想措施、具体工作措施,以及商业秘密合同、企业规章制度等。只要该措施能为他人识别,在特定情形下权利人已尽合理保密努力就可以,而不能要求权利人采取非常严密周全、难以实现的保密措施,从而增加权利人的成本和投入。
成都市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条例。该条例规定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明确了监督检查的职责,并鼓励社会监督。同时,详细列举了包括假冒注册商标、混淆知名商品、误导企业名称或姓名以及虚假表示商品质量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河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旨在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该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经营者,明确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和范围,规定了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并强调政府应加强市场管理、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对假冒注册商标和仿
傍名牌现象对市场竞争秩序的扰乱问题。傍名牌现象日益普遍,涉及商品领域多元化,严重损害了驰名商标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傍名牌行为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企业傍名牌虽能迅速获利,但风险较高且非长久之计,涉及复杂的法律问
湖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旨在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文章详细阐述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并明确了经营者必须遵守的义务。同时,也强调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