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于相邻关系制度的固有功能,相邻建筑物的权利人有责任容忍对其通风、采光和日照的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只有当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妨碍超出了社会一般人的必要容忍限度时,权利人才能主张民事赔偿。
3. 判断日照和采光妨碍是否超出社会一般人的容忍限度,应以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为准。
4. 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建筑物,即使对邻近建筑的采光和日照造成一定程度的妨碍,也应视为未超出容忍限度。
1. 兼顾各方的利益,互谅互让、互助团结
1.1 相邻各方在土地、山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发生争议,或因环境污染发生争议后,应本着互谅互让、有利团结的精神进行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由有关国家机关和人民法院解决。
1.2 在争议解决之前,争议各方不得荒废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不得破坏有关设施,更不得聚众闹事,强占或毁坏财产。
1.3 对故意闹事造成财产损害和人身伤害的,除了追究当事人的民事责任外,还应追究其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1.4 相邻各方在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要互相协作,兼顾相邻人的利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妨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与相邻关系原则相悖。
1.5 人民法院在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时,也要兼顾各方的利益,确保纠纷得以妥善解决。
2.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2.1 处理因相邻关系发生的纠纷时,应考虑有效合理地使用财产,以及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因素。
2.2 例如,在处理地界纠纷时,若原地界未划定,则应根据如何便于经营管理和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原则来确定新的地界线。
3. 公平合理
相邻关系的种类繁多,法律难以对所有相邻关系作出具体规定。因此,人民法院在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时,应从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适当考虑历史情况和习惯,公平合理地处理纠纷。
相邻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主要依据《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规定进行解读。阐述了相邻关系中涉及的各个方面,如用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以及相关的举证责任和常见的相邻关系类型。在解决相邻关系问题时,应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
相邻权协议的法律效力,以及其特征和相邻权与地役权的区别。相邻权涉及相邻不动产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效力的基础在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和符合法律的规定。相邻权具有特定的特征,如主体是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客体是提供的便利等。处理相邻关系应遵循团结互助
相邻权和地役权的区别。相邻权并非独立物权类型,是不动产所有权或用益物权的扩展,不需单独公示,具有法定性和对抗性。而地役权是独立的用益物权,需独立公示和当事人协议,可约定有偿或无偿及存续期间。两者在对不动产物权的限制程度方面也存在差异。
城市化发展对建筑物通风、采光和日照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建筑物间距缩小、高层建筑增多,导致采光和日照问题日益严重。我国法律对此只有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标准,导致案件审理困难。因此,需要加强事前预防、加大对违规开发商的制裁力度,并增加规划审批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