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若是因非本人主要责任而发生交通事故,应被认定为工伤。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认定应以有关机关出具的法律文书或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决为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以下情形应被认定为工伤:
(一)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二)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
(三)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
(四) 患职业病;
(五)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六)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
(七)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被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首先,职工在上下班途中,若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属于工伤范畴。工伤保险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其赔偿依据为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两者在请求权救济方式上并不竞争,因此可以同时主张双重赔偿。
其次,根据法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和个人,若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告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若是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此,工伤职工可以在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后,再向车主及保险公司要求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
总之,虽然许多人认为只要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车祸就构成工伤,但实际上我国对交通事故工伤的认定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其中要求满足“本人负非主要责任”的特定条件,否则无法认定为工伤。此外,构成交通事故工伤的个案实际上可以同时主张工伤赔偿和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访问手心律师网。
工伤鉴定中的一级伤残等级标准,详细列举了各项评估指标及其具体内容,包括智能损伤、肢体瘫痪、运动障碍、面部毁容、瘢痕形成等身体部位的功能受损情况以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严重损伤。这些标准对于评估工伤等级具有重要意义。
涉外劳务派遣工伤处理方法。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应依据前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劳务派遣单位需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并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工单位应负责协助。工伤认定申请需在规定时限
关于工伤认定的时限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事故或职业病后,单位应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否则由单位承担期间发生的工伤待遇和相关费用。特殊情况可延长申请时限。未按时申请,职工及其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可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因公出差引发的交通事故中的工伤认定申请流程。申请人需要提交工伤认定申请书,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基本信息、事故的时间地点及受伤情况,同时需要附上相关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受伤者的身份证、病历报告等。此外,申请人还需提交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书等相关文件。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