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约定和物业的使用性质,物业服务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物业服务人应当妥善维修、养护、清洁、绿化和经营管理物业服务区域内的业主共有部分。
物业服务人应当维护物业服务区域内的基本秩序,采取合理措施保护业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制止物业服务区域内违反有关治安、环保、消防等法律法规的行为,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处理。
物业服务人应当定期将服务的事项、负责人员、质量要求、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履行情况,以及维修资金使用情况、业主共有部分的经营与收益情况等以合理方式向业主公开,并向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报告。
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解决。协商调解包括民事调解和行政调解两种形式。
民事调解是由争议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一个机构或个人,第三方根据双方意见和授权提出解决意见,经双方同意并执行,从而化解纠纷。但民事调解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一方拒不执行约定的事项,纠纷仍然得不到解决。
行政调解是借助主管政府的势力进行调解处理,但如果一方不遵守执行,则需要借助其他手段解决。
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可以通过仲裁解决。根据《仲裁法》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进行仲裁。
仲裁庭管辖物业管理纠纷的依据是当事人认定的协议。仲裁协议可以在订立合同时约定,也可以在纠纷发生后临时达成书面协议。
仲裁协议应明确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和待定的仲裁委员会。达成仲裁协议的争议不得向法院起诉,即使起诉,法院也不受理。
仲裁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提交仲裁申请书、立案、送达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开庭、制作调解书或裁决书、申请执行。
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物业管理民事纠纷的诉讼程序大致包括提交起诉状、立案、送达答辩状、开庭、制作调解书或判决书、上诉、二审审理、执行。
综上所述,物业服务人包括物业服务企业和其他管理人,他们需要履行各自的义务,包括通知义务、交接义务以及维修、保管、管理等义务。依法履行这些义务是必要的,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一起由于被告对原告某物业造成妨害而引起的纠纷。原告为某物业业主,被告与原告存在特定关系。原告发现其物业出现问题并向物业公司反映,经物业公司检查,问题由被告造成。原告多次要求赔偿并解决问题,但被告拒绝协商。因此,原告依照我国《物权法》和《民法通则》提起
行政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后,原告提出新请求的处理办法,以及行政诉讼举证期限的规定。根据司法解释,一旦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新的诉讼请求将不被允许,除非有正当理由。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10日内提供证据,举证期限过后提供的证据不被采纳。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
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可以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的相关程序和规定,包括判决、裁定、上诉、申诉等方面的内容。整个文章的法律程序严格
刑事案件重新审判后的处理原则及不同结果。重新审判应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措施。重新审判的结果包括驳回申诉或抗诉、改判、撤销原判并重新定罪量刑、发回重审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刑事诉讼二审应当发回重审的情形,包括原判决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