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担保 > 担保 > 民间借贷与银行贷款的区别是什么?

民间借贷与银行贷款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2023-08-06 浏览:6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4945
导读:民间借贷与银行贷款的区别是:在贷款条件上来看的话,贷款公司办理抵押贷款的条件跟商业银行相比是要宽松很多的,因为商业银行的的利率是较为严格的,借款人通过商业银行无法办理的抵押贷款在贷款公司都可以拥有很大的可能办理成功。

一、民间借贷与银行贷款的区别是什么?

1. 安全保障

民间借贷不同于银行贷款,只要贷款双方约定好贷款的期限、利率等即可,这样对于贷款人和借款人都不利,而在银行贷款可以保证自身的利益,银行是正规、安全的金融机构,不会轻易欺诈他人。

2.贷款速度

在贷款速度上来看的话,贷款公司办理的速度跟商业银行相比较的话,其办理的速度是要快很多的;

3.贷款条件

在贷款条件上来看的话,贷款公司办理抵押贷款的条件跟商业银行相比是要宽松很多的,因为商业银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借款人通过商业银行无法办理的抵押贷款在贷款公司都可以拥有很大的可能办理成功;

4.贷款额度

在贷款额度上面来看的话,贷款的额度两者间都是差不多的;

5.贷款费用

在贷款费用上来看的话,商业银行贷款所产生的费用跟贷款公司相比是要低一些的,但是也并非是十分肯定;

6.贷款利率

在贷款利率上来看的话,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是要比贷款公司低一些的。

二、民间借贷利息多少才合法

年利率未超过24%的,合法有效。

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年利率超过24%不到36%的,按当事人意愿。

年利率在24%~36%的民间借贷属于自然债务,如果要提起诉讼,法院不予保护,但是当事人愿意自动履行,法院也不反对,借款人不能要求返还已经支付的利息。

年利率超过36%的,部分无效。

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三、民间借贷逾期利息怎么算

1、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年利率24%为限。

2、既没有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既没有约定借期内的利率,也没有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可以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

约定了借期内的利率但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可以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的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

3、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

无论是银行借贷还是民间借贷,只要是涉及到借款合贷款以及相关的纠纷的时候,我们应当首先解决,解决不成的可以申请法律的援助来保护自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民间高利贷利率是否合法?

    民间高利贷利率的合法性。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但相关法律法规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根据最新规定,年利率超过36%的属于高利贷,而民间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36%。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律依据

  • 构成高利贷的标准是怎样的

    高利贷的构成标准,指出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文章介绍了高利贷的定义、历史渊源及现代法律对其的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民间个人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即构成高利贷。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年利率不超过24%的利率约定合法,超过36%部分的利

  • 民间贷款高利贷的利率限制

    民间贷款高利贷的利率限制、相关法规与应对方法。文章指出合法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档期贷款利率的四倍,最新的规定表明民间借贷年利率不得超过36%。对于高利贷问题,债务人可选择不偿还超出法律标准的利息,但仍需偿还本金和合理利息。高利贷引起的诉讼时效为两年

  • 民间借贷的高利贷定义及利息计算方法

    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定义及利息计算方法。高利贷指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行为。高利贷利息计算以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四倍为基准,采用复利计算方式。高利贷表现形式包括超过法定利率的借贷、计算复利、提前扣除利息以及以他人资金转手出借等。超过法定利率部分

  • 民间借贷是否违法?
  • 连带债务人与共同债务人的区别
  • 房产证抵押的登记手续及相关法律知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