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合同违约损失的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这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法律明确规定可得利益(预期利益)是指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可得利益必须是纯利润,不包括为取得这些利益所支付的费用和必须缴纳的税收。
可得利益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取得对方交付的财产基础上,利用该财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取得的预期纯利润;二是在提供劳务或服务的合同中,劳务或服务的提供者通过提供劳务或服务获取的预期纯利润。
可得利益损失指的是受害人因违约方违约而遭受的上述预期纯利润的损失。例如,在生产设备买卖合同中,如果买方因卖方迟延交货而耽搁生产,买方将遭受生产利润损失;在买卖合同中,如果买方因卖方不交货而无法转售给已签约的下家买主,买方将遭受转售利润损失;在承包经营合同中,如果发包方毁约造成承包方承包经营利润损失;在服务合同中,如果被服务方毁约造成服务方预期利润损失。
由于交易性质和合同目的的不同,在具体案件中计算可得利益损失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相同。以下是几种常见情况下的可得利益损失:
生产利润损失通常与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买卖合同有关。如果卖方不交货、交付的设备或原材料不合格或迟延交付,将会耽搁买方的生产,给买方造成生产利润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买方的生产利润损失一般可以根据延误的生产期限和可比利润率来计算。
经营利润损失通常与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同以及提供服务或劳务的合同有关。
在买卖合同中,如果卖方违约不交货,导致买方无法将货物转售给已签约的下家买主,买方将遭受转售利润损失。一般来说,转售利润损失可以通过计算转售合同价款与原合同价款的差额,并扣除必要的转售成本来确定。需要注意的是,转售合同必须是在违约行为发生之前签订的。
总之,一方当事人不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相应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可以认定为合同违约损失。这些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和预期利益损失,其中预期利益损失包括生产利润损失、经营利润损失和转售利润损失,违约方应承担这些损失的赔偿责任。
供需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质量要求等条款。合同中明确了产品的具体信息、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以及交货时间、地点和运输费用等细节。此外,合同还规定了验收标准和提出异议的时间期限,以及质量问题的赔偿方式和标准。
采购合同的签订及相关注意事项。合同涉及甲乙双方的信息、货物清单、质量要求、交付要求、验收标准以及价款及支付方式等。在签订合同时,双方需明确货物名称、品牌、规格等,并要求供货方保证产品的所有权及处分权。同时,质量标准、交付要求、验收标准和支付方式等也需
采购合同的条款内容,包括合同标的的风险提示、付款方式、交货时间及地点、保修条款以及相关权利及义务等。合同双方需明确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等详细内容,并就产品所有权及处分权作出保证。付款方式需明确支付时间和方式,交货时间和地点需具体约定。此外,合同还规定
与没有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开发商签订的合同效力问题。在我国,商品住宅楼预订需要严格的批准制度,开发商必须获得预售许可方能进行期房销售并签署相关协议。若开发商未获取预售许可,所订立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此外,文章还提及了开发商欠款情况下,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