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赔偿比例并非固定不变。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受害人(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承担证明责任。在医疗行为引发的侵权诉讼中,受害人需要证明自身受损害的事实以及接受过医疗的事实。损害范围包括病患生命和健康的损害,患者本人及其亲属的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接受医疗的事实可以通过挂号、交费等诊疗手续来证明。
(一)诊断过错
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检查过错分为实施检查过错和未实施检查过错。
(二)治疗过错
(三)病情观察过错
是否仔细全面观察病情变化,是否采取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四)护理过错
用错药物、盲目执行错误医嘱、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擅离职守、不仔细观察病情。
(五)医务人员的故意
民事责任注重对受害人的补偿,因此我国相关法律并不十分关注过错是故意还是过失。在存在过失即可负责的情况下,故意行为更应承担责任。因此,在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中,过错不仅指过失,还包括故意。医务人员若因个人目的故意伤害患者,利用其医务人员身份或进行医疗行为的便利等外在特征,这些行为都可以被视为职务行为。
由于引入了因果关系推定和过错推定的举证责任规则,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解释规定,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应由医疗机构提供。因为医疗机构一方希望证明其医疗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证明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没有过失。而受害人在诉讼中无需证明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这两个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成立,因此无需提供此类证据。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侵权损害赔偿中社保报销的扣减问题,明确了社会医疗保险报销的医疗费不能在侵权损害赔偿中扣减的原则。这一原则基于人身保险的目的、人身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的不同性质以及人的健康无价等考虑。同时,社保不减轻过错人的赔偿责任,受害人有权向侵权人主张赔偿。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