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规定。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处理医疗事故的原则,要求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并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保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此外,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还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时,应根据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于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另外,对于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医疗过失行为,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医疗机构也应当及时报告。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在医疗事故争议发生时,涉及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和病程记录等病历资料的,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并由医疗机构保管。对于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现场实物,医患双方应共同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实物应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如果双方无法共同指定,可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对于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封存保留的血液,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对于患者死亡后死因不能确定或存在异议的情况,应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如果具备尸体冻存条件,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并由具备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进行尸检的义务。在医疗事故争议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加尸检,也可以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拒绝或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时,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一般情况下,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周。对于逾期不处理的尸体,医疗机构应当经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对于具体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认定,需要根据实际涉案情况进行严格处理。不同的涉案事实和后果可能导致不同的认定结果。如果对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处理不清楚,可以咨询律师以便进行合法的界定。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医疗行为责任豁免制度。医院对于医疗纠纷投诉有详细的接待规定和处理程序,包括病历管理、科室主任的职责、患者死亡后的处理、病历复印与封存、医教部门的角色以及答复患者的时限等。医疗行为豁免制度因医疗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