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规定。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处理医疗事故的原则,要求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并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保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此外,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还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时,应根据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于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另外,对于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医疗过失行为,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医疗机构也应当及时报告。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在医疗事故争议发生时,涉及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和病程记录等病历资料的,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并由医疗机构保管。对于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现场实物,医患双方应共同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实物应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如果双方无法共同指定,可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对于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封存保留的血液,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对于患者死亡后死因不能确定或存在异议的情况,应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如果具备尸体冻存条件,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并由具备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进行尸检的义务。在医疗事故争议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加尸检,也可以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拒绝或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时,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一般情况下,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周。对于逾期不处理的尸体,医疗机构应当经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对于具体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认定,需要根据实际涉案情况进行严格处理。不同的涉案事实和后果可能导致不同的认定结果。如果对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处理不清楚,可以咨询律师以便进行合法的界定。
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申请期限的批复。在卫医发〔〕第19号未下发前,发生的医疗纠纷,申请期限需按当地规定执行。自1月14日起,申请期限从患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起计算。
医疗纠纷过了三年是否还能起诉的法律问题。一般来说,民事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但存在特殊情况,如不可抗力、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等,可使诉讼时效中止或重新计算。因此,医疗纠纷过了三年仍有可能起诉,但具体情况需根据法律法规和案件细节综合判断。当事人应及时
牙齿医疗纠纷的解决方法和有效策略。在解决纠纷时,应保持冷静和理智,及时与医疗机构沟通并保留相关证据。可通过第三方调解机构进行公正评估,如无法达成一致,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牙齿医疗事故赔偿标准因多种因素而异。
司法鉴定是很重要的一种鉴定方式,通过司法鉴定的方式可以鉴定某一个事项的具体的后果,那么发生医疗纠纷以后是不是必须要做司法鉴定呢? 发生医疗纠纷时,如果对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没有异议的,不需要申请鉴定。 以上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医疗纠纷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