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适用本法。具体适用范围包括因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方面的劳动争议。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发生时,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并进行调解和裁决。
劳动争议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裁决。仲裁庭在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本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试用期内劳动者在工伤情况下的待遇法律依据。试用期内的劳动者与公司存在实际劳动关系,受到法律保护。医疗期间和伤残等级鉴定后,劳动者享有相应的待遇,包括医疗费用全额报销、按月发放工伤津贴或伤残抚恤金等。不同伤残等级也有不同的待遇,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生活
上班摔伤的赔偿问题,详细阐述了工伤事故责任的认定要件,包括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人身损害事实以及排除职工故意引起的事故等。同时,介绍了工伤赔偿的程序,包括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和确定赔偿标准等步骤。
工伤保险赔偿的范围及责任。当员工发生工伤时,工伤保险基金负责支付工伤相关的费用,包括医疗费用、伤残补助等。雇主需承担未购买工伤保险时的全部赔偿。工伤认定范围包括工作时间内的事故伤害、职业病等。职工在特定情形下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临时工工伤期间是否有工资待遇问题,指出临时工只要符合工伤条件就应享有工伤待遇和工资。同时,文章介绍了工伤保险的定义和作用,包括为劳动者提供医疗救治和生活保障等帮助。还提到了工伤后的等级鉴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以及工伤保险费的缴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