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拆迁补偿 > 其它拆迁知识 > 拆迁房买卖合同纠纷:注意事项及法律建议

拆迁房买卖合同纠纷:注意事项及法律建议

时间:2024-10-23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3346
导读:拆迁房买卖合同纠纷主要的注意事项,体现在房屋交易后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时限,不像普通商品房手续齐备后想卖就卖,而是具有交易时间限制,如果买卖双方签订拆迁房买卖合同,需要注意合同办理过户困难,购房政策变化导致房产交易失效,一房多卖或者买卖双方不诚信毁约等影响。

拆迁房买卖合同纠纷注意事项

第一种:拆迁房房价爆升,卖家后悔了

拆迁房与普通商品房存在一定区别,购买拆迁房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拆迁房房价上涨可能导致卖方心态不平衡,提出价格补贴。然而,根据法律规定,卖方应无条件办理过户手续。买方可以起诉卖方,法院会支持买方的主张,判决卖方履行过户义务。作为买方的律师,胜诉的把握较大,而作为卖方的律师,应努力调解,争取最大利益。

在此类纠纷中,诚信是基础,卖方在出售房屋时应考虑房价上涨的风险。因此,交易双方应以诚信为基础,具备一定的风险承担意识。

第二种:突然限购导致拆迁房买卖无法完成

在签订拆迁房交易合同时,需要重视过户时间限制可能带来的房产增值或贬值的赔付风险。由于买家的原因(如限购),无法办理过户手续,卖家可能提出解除合同。因此,双方在交易合同中应明确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

第三种:拆迁房“一房两卖”引纠纷

拆迁房的“一房两卖”或抵押给抵押权人可能导致房屋权属发生变动,这种情况需要司法确认买卖合同的有效性。如果房屋被抵押,需要确认抵押合同的有效性。对于“一房两卖”的情况,需要判断两份买卖合同的效力孰先孰后,以及保护的顺序。同时,抵押权人应优先保护。在此类纠纷中,最终的解决措施都是补救措施,双方可能遭受损失。因此,在交易前应事先谨慎核查房产情况。

第四种:合同一方买卖期间死亡

如果在买卖期间,任一方当事人死亡且符合不可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条件,可以认定为不可抗力,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解除合同:1.因不可抗力导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2.当事人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3.当事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4.当事人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导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此外,在继承人不愿承担合同权利义务的情况下,交易合同也可以依法解除。

第五种:拆迁房突然冒出多个“房主”

拆迁房的配套商品房来源于安置,拆迁安置协议可能没有明确安置人,导致安置人主张享有配套商品房的权利。此时,其他共有权人可能擅自处置权利,主张合同无效。在此类纠纷中,法院一般会保护配套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效力,支持合同继续履行,并在内部协调各原“房主”之间的利益分配。

综上所述,拆迁房买卖交易需要更加谨慎和注意。与普通商品房相比,拆迁安置房买卖存在时间限制等问题,容易引发合同纠纷。购房者应擦亮眼睛,多观察多了解,并注意规避其中的风险。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 签订合同谁先签字呢

    签订合同过程中的签字顺序以及签订买卖合同的注意事项。签字顺序上,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是最后签字的一方签字后合同生效。签订买卖合同时,需审核合同主体的资格和履约能力,明确当事人的名称、标的物描述、质量要求、包装标准、履行期限地点方式等,以确保合同的有

  • 二手房买卖合同中的后合同义务

    二手房买卖合同中的后合同义务,包括协助义务和告知义务。协助义务指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互相协助,并在房屋产权过户后采取一定措施。告知义务要求一方将房屋的重要事项或缺陷告知另一方。此外,文章还强调了结清水表账单、告知电表状况、协助煤气过户和结清电话费的

  • 动迁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 我国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
  • 商铺买卖中需注意的法律问题
  • 拆迁时城管是否有权力强制拆除房屋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