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监护是指法院或有权指定监护人的组织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监护人的行为。指定监护的适用条件是监护人对承担监护责任存在争议。
在实践中,争议情况下的指定监护较为常见。这种情况下,前一顺序的人不愿意担任监护人,将责任推给后一顺序的人,后一顺序的人也不愿担任监护人,或者同一顺序的人之间互相推诿,都不愿担任监护人。根据法律规定,此时应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或者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对于对指定结果不服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做出裁决。因此,指定监护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有关组织指定和人民法院指定。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有关组织通过书面或口头通知被指定人后,被指定监护人对于有关组织的指定不服的,应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逾期起诉,将按照变更监护关系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如果未经有关组织的指定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后,监护人不得擅自变更监护。如果监护人擅自变更监护,将由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变更监护关系和指定监护是不同的概念。变更监护关系是指在监护关系确立之后,根据有关单位或人民的申请,由人民法院作出变更决定,重新确定监护人的行为。而指定监护则是对监护人的首次确定。
离婚后与父亲生活的孩子的监护权问题,以及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抚养关系和监护权问题。法律上规定,父母与子女形成抚养关系即拥有监护权,继父母也可以成为继子女的第一监护人。同时,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需遵循婚姻法规定,禁止虐待或歧视。关于赡养费的问题,取决于继
安徽省非婚生子的法律处罚。按照规定,不符合生育政策的公民需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基于当地人均收入,并结合当事人实际收入水平和违法情节确定。申请非婚生子户口时,需先缴纳社会抚养费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入户申请、出生证明或亲子鉴定证明等。根据不同情
监护关系终止的多种情形。这些情形包括监护人原因和被监护人原因,如监护人死亡、被宣告为无行为能力人、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亲属关系消灭等。此外,还讨论了如何解除监护关系,包括未成年人已达成年的法律事实、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等。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种情形下监护关系的
《民法典》中关于父母双亡后无亲属监护人担任的法律规定。根据相关规定,监护人必须承担监督、保护未成年人或其他特定群体的法定职责。在父母亡故的情况下,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近亲属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等可担任监护人。对监护人存在争议时,由单位或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