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众筹的法律风险
1、信息披露不全面
2、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如果企业融资额度不足,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表示3、关联企业的调查,融资性担保公司虽然受到金融局的监管,但是背后是否有关联交易,如何证明没有关联交易。
从本质上说,P2C平台只是信息披露方,真正的风险承担方是担保公司,所以相对P2P平台,P2C显然风险要低一些。未来的P2C之战,一定是在优质项目的争夺上,而非投资人。
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类型,与其他互联网金融模式相比,其法律风险最为突出和明显,因此从某种程度讲,众筹的最大风险就是法律风险。
二、如何避开这些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呢?
1.债权类众筹如何避开刑事或行政法律风险?
债权类众筹表现的一般形式为P2P模式,其最可能触碰的刑事罪名是非法集资类犯罪,主要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
那么如何避开非法集资类的刑事或行政法律风险呢?在目前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持积极开放的态度下,债权类众筹可以创新,但不要触碰法律红线,具体如下:
第一条法律红线:当前相当普遍的理财资金池模式,即P2P平台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使投资人的资金进入平台中间账户,产生资金池;第二条法律红线:为不合格借款人导致的非法集资风险,即P2P平台未尽到对借款人身份的真实性核查义务,甚至发布虚假借款标的;第三条法律红线:则是典型的庞氏骗局,即P2P平台发布虚假借款标,并采取借新还旧的旁氏骗局模式,进行资金诈骗的。
根据上述划定的3条法律红线,作为债权类众筹,要充分把自己定位为中介平台,回归平台类中介的本质,为投资方与资金需求方提供准确的点对点服务,不得直接经手资金,不得以平台为资金需求方提供担保,不得以平台承诺回报,不得为平台本身募集资金,不得建立资金池。并且要严格审查融资方的信息,严防虚假融资信息的发布。
2.股权类众筹如何避开刑事或行政法律风险?
股权类众筹目前是法律风险最大的一类众筹,也是未来发展空间最大的一类众筹模式,其最可能触碰的刑事法律风险是非法证券类犯罪,股权类众筹以下六条法律红线不能碰:
第一条法律红线:不向非特定对象发行股份;
第二条法律红线:不向超过200个特定对象发行股份;第三条法律红线: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方式发行股份;第四条法律红线:对融资方身份及项目的真实性严格履行核查义务,不得发布风险较大的项目和虚假项目。
第五条法律红线:对投资方资格进行审核,告知投资风险。
第六条法律红线:不得为平台本身公开募股。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作为股权众筹平台,应做好需求两端的严格审查和限定,对投资人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并告知投资风险,只有经过注册且通过严格审核的投资人才具备资格,才可能看到投资方的项目。同样道理,平台需要对项目发布方股东信息,产品信息,公司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必要时实地查看,做好法律、财务、商务三个方面的尽职调查。在需求对接上,每次只允许不超过200人的投资人看到推介的项目,具体的投资洽谈需要在线下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为了避免人员过多的问题和代持造成的问题,对选定的投资人采用设立有限合伙企业合投方式进行。通过严格的设定,避免触碰上述的6条法律红线。
3.回报类众筹如何避开刑事法律或行政法律风险?
相对而言,回报类众筹是法律风险最小的众筹模式。但是如果回报类众筹不能够规范运作,若使融资方有机可趁发布虚假信息,则可能触碰集资诈骗的刑事法律风险,若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则可能构成非法金融类行政违法行为。为了避免上述法律风险存在,回报类众筹需要注意不要碰以下几条法律红线:
第一条法律红线:严格审查项目发布人的信息、相关产品或创意的成熟度,避免虚假信息发布;第二条法律红线:对募集资金严格监管,保证回报产品按约履行;第三条法律红线:众筹平台不要为项目发起人提供担保责任。
如果回报类众筹能够做到上述几个方面,严格恪守法律红线,则回报类众筹可以避开非法集资类刑事或行政类法律风险。
4.捐赠类众筹如何避开刑事法律风险?
捐赠类众筹如果规范运作的话,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碍。但是如果被虚假公益项目信息发起人利用,则可能触碰集资诈骗类刑事法律红线。
为了避免上述法律风险存在,小编认为,回报类众筹需要注意不要碰以下几条法律红线:
第一条法律红线:严格审查项目发布人资格、信息,公益项目的情况;第二条法律红线:对募集资金严格监管,保证公益类项目专款专用;如果公益类众筹能够做到上述几个方面,严格恪守法律红线,则公益类众筹可以避开非法集资类刑事法律风险。
股权众筹平台的设立与市场准入条件,包括公司设立、净资产、专业人员、技术设施、业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要求。股权众筹平台需在设立后5个工作日内向证券业协会备案,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协会规定,不得从事自身或关联方融资、提供对外担保或股权代持等行为。
中国股权众筹发展所面临的法律障碍。股权众筹平台可能违反证券法和行政规定,同时涉及非法集资风险。领投人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平台服务体系也需要完善。此外,投资反馈机制和盈利模式不清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也是股权众筹发展面临的挑战。
优化对涉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犯罪的法律规制,一方面要明晰法律规则,为厘清合法互联网融资与打击非法集资提供基础条件,完善金融监管,并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强化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诚信精神。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刑法保障金融市场发展和打击金融犯罪的双重功能。
股权众筹是一种融资模式,融资既有收益也有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刑法》中的“非法集资”犯罪重新审慎考量;二是完善《证券法》中有关证券公开发行条款;三是细化股权众筹投资者的分类并明确其投资权限;四是明确股权众筹平台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