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对性原则是合同法律关系中的一项基础性原则,它规定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只能由合同当事人享有和承担,不能转移给其他人。在建设工程合同中,实际施工人与发包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合同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根据相对性原则,发包人无法依据合同关系向实际施工人提出请求。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普通合同有一些区别:
根据《合同法》第272条的规定,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经分包人同意,可以将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给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与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
根据《解释》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发包人可以将建设工程质量争议的诉讼提起给总承包人、分包人和实际施工人。这是否意味着《解释》第二十五条将实际施工人纳入建设工程质量连带责任体系,突破了合同相对性的原理呢?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探讨。
《解释》第二十五条的目的是对违法分包、转包、无资质等级借用他人资质的承包所产生的质量纠纷进行规范。合法分包、承包的质量纠纷已经在《合同法》中进行了规定,而《解释》第二十五条则是为了弥补《合同法》对违法分包、转包、无资质等级借用他人资质的承包所产生的质量纠纷缺乏规范性法律依据而制定的。
违法分包、转包、无资质等级借用他人资质的施工合同因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无效,因此,所产生的质量纠纷缺乏有效的合同依据。在建设工程质量纠纷中,实际施工人的责任应属于缔约过失责任或者侵权责任。因此,《解释》第二十五条中的责任不属于缔约过失责任,而是共同侵权责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因此,《解释》第二十五条确立的总承包人、分包人和实际施工人的连带责任是一种共同侵权责任,而不是合同责任。这一规定并不突破合同相对性的原理,而是基于总承包人、分包人和实际施工人共同过错,对发包人利益造成侵害的侵权行为所承担的责任。
因此,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实际施工人的责任是基础性的责任,总承包人和分包人是基于自己对违法分包、转包行为所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的过错,承担的连带责任。
地基与基础工程是否可以分包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行业实践,地基与基础工程可以分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分包单位,但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和管理责任的落实。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同时,《民法典》对建设工程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和《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当建筑物屋顶漏水且保修期已满时,物业应承担责任。施工单位在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时,应履行保修义务并赔偿损失。而物业存在安全隐患,危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时,责任人应及时进行维
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如果经过修理或者返工、改建后,造成工程迟延交付的,施工人应当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责任。发包人可以根据施工人违约程度和损失大小,合理选择请求施工人承担上述违约责任。建设方、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需要各派
建设工程质量的缺陷应当由承包人负责,为什么还要发包人对工程质量缺陷承担责任?一般来讲,承包人的主要合同义务就是按照合同约定和国家标准施工,将合格的建设工程交付发包人,如果工程质量有缺陷,应由承包人承担责任。因此,《解释》第12条规定,发包人提供的设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