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性原则是合同法律关系中的一项基础性原则,它规定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只能由合同当事人享有和承担,不能转移给其他人。在建设工程合同中,实际施工人与发包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合同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根据相对性原则,发包人无法依据合同关系向实际施工人提出请求。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普通合同有一些区别:
根据《合同法》第272条的规定,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经分包人同意,可以将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给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与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
根据《解释》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发包人可以将建设工程质量争议的诉讼提起给总承包人、分包人和实际施工人。这是否意味着《解释》第二十五条将实际施工人纳入建设工程质量连带责任体系,突破了合同相对性的原理呢?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探讨。
《解释》第二十五条的目的是对违法分包、转包、无资质等级借用他人资质的承包所产生的质量纠纷进行规范。合法分包、承包的质量纠纷已经在《合同法》中进行了规定,而《解释》第二十五条则是为了弥补《合同法》对违法分包、转包、无资质等级借用他人资质的承包所产生的质量纠纷缺乏规范性法律依据而制定的。
违法分包、转包、无资质等级借用他人资质的施工合同因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无效,因此,所产生的质量纠纷缺乏有效的合同依据。在建设工程质量纠纷中,实际施工人的责任应属于缔约过失责任或者侵权责任。因此,《解释》第二十五条中的责任不属于缔约过失责任,而是共同侵权责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因此,《解释》第二十五条确立的总承包人、分包人和实际施工人的连带责任是一种共同侵权责任,而不是合同责任。这一规定并不突破合同相对性的原理,而是基于总承包人、分包人和实际施工人共同过错,对发包人利益造成侵害的侵权行为所承担的责任。
因此,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实际施工人的责任是基础性的责任,总承包人和分包人是基于自己对违法分包、转包行为所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的过错,承担的连带责任。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相关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承包范围、合同工期、质量标准、合同价款等。承包人需按设计预算单价结算,并负责采购、运输、保管、使用所有永久和临时工程的建筑材料。此外,合同还涉及工程预付款和进度工程款的支付问题。
工程作业检查的两种方式:委派工地代表和委托监理人。前者是发包人委派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检查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等事项;后者则是发包人委托监理公司对工程建设进行检查,包括监理人的资格要求和职责等。工地代表和监理人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有权要求承包人改正。同时,
工程分包合法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相关规定,主体结构施工不得分包,其他非主体部分需征得发包人同意并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分包人完成。承包人不得全部转包或多次分包,且分包人需与承包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和《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当建筑物屋顶漏水且保修期已满时,物业应承担责任。施工单位在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时,应履行保修义务并赔偿损失。而物业存在安全隐患,危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时,责任人应及时进行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