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概念。从最广义上说,证明责任是指运用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义务。证明责任问题主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承担证明义务的主体和条件;二是未能有效履行证明义务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举证责任原则是罗马法的“谁主张,谁举证”。
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是两个相关但又有区别的概念。由于提出充分和有效的证据是诉讼的关键,因此证明责任的立法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举证责任上。当事人主义诉讼和职权主义诉讼对举证责任的要求有所不同。
在当事人主义诉讼中,根据不告不理、无罪推定和消极裁判的原则,原告即控诉人承担举证责任。检察官有责任提出证据并履行说服责任,即在提供证据的基础上说服裁判者并使其确信,对待证事实达到无合理怀疑的程度,否则应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被告对于辩护自己无罪和罪轻不负举证责任。然而,英美法也确认了被告应就某些特殊事项承担举证责任,例如正当防卫、被胁迫、对方挑逗、适用免责条款以及精神障碍等。
在职权主义诉讼中,确认了检察官负举证责任的同时,重视法官的审理义务。因此,在职权主义条件下,检察官提出的证据只要达到某种程度,即使不能排除合理怀疑,也不一定会败诉,因为法官可以利用职权自行收集证据。同时,由于法官的积极审理功能,检察官的说服责任也较轻。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都有查明案件客观事实的责任。由于三个机关的职能不同,它们所承担的证明责任的具体性质和内容也不相同。检察机关因其控诉职能,对控诉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并由此产生一定的取证责任。为了保证侦查取证的效率和效果,公安机关部分承担了取证责任。在我国的审判制度中,法院有义务采用法律允许的必要手段来查明案件的客观真相,因此也承担证明责任,但这种证明责任表现为审理义务,是根据法院的裁判职责而产生的。
嫌疑人和被告人享有举证证明自己无罪、罪轻或应从轻、减轻及免除处罚的权利,原则上不承担证明责任。然而,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例如追究某些难以证明的犯罪行为,法律要求被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例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此外,自诉案件的被告人也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
法官判缓刑所需的批准程序。合议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审理刑事案件后,会根据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评议,并分别作出有罪、无罪或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在缓刑判决时,最终判决由合议庭做出。
法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和作用。证据可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等类型。法院需全面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查证据间的联系及其与待证事实的关系。合适的证据对诉讼结果至关重要,专业律师可为您提供证据方面的专业服务。
口头辞退录音作为证据的问题。原先,未经对方同意私自录音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根据最新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录音证据只有采用侵犯他人隐私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才会被排除使用。合法的录音证据需要符合一定条件,并有其他证据佐证。此外,《劳动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原始证据与派生证据(传来证据)的区分。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比派生证据更可靠。法律依据方面,我国三部诉讼法均规定了证据的分类,包括物证、书证等,这些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