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廉某于2005年11月1日开始在山东某传媒公司的运维部从事维护工作,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2007年12月,济南某广告公司成立,传媒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闫某同时也是广告公司的法定代表人。2008年2月,廉某根据传媒公司领导的安排转到广告公司工作,并与该公司签订了3年期限的劳动合同。然而,2008年4月20日,广告公司解雇了廉某。廉某离开传媒公司后,传媒公司未支付廉某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
2008年5月25日,廉某向济南市历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广告公司为其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并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仲裁委员会经审理,支持了廉某的仲裁请求。然而,广告公司不服,向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撤销仲裁裁决的诉讼。中级法院经审理,裁定撤销了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
2009年1月4日,廉某再次向历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要求传媒公司支付其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及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赔偿7500元。然而,仲裁委员会以廉某的请求已超过劳动仲裁申请时效期为由不予受理。廉某于是向历城区法院起诉。在诉讼中,廉某变更请求,只要求传媒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法院审理后认为,廉某与传媒公司之间在2005年11月至2008年2月期间存在实际劳动关系,双方应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尽管传媒公司与广告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同一人,但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单位。根据情况,传媒公司将廉某调到广告公司工作,应视为传媒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传媒公司依法应向廉某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由于传媒公司无故未支付,应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廉某支付赔偿金,即4820元(964元×2.5个月×2倍)。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包括: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的支付标准是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判决传媒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支付廉某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4820元。
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与途径。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可通过调解仲裁解决,如仲裁不服可提起诉讼。同时,对于试用期超过法定期限的情况,用人单位需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仲裁维权
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中关于劳动合同解除时的工资结算问题。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一次性付清工资,而时间节点不必是当天。当用人单位破产时,劳动者有权获得工资支付优先清偿权。此外,用人单位不能随意克扣劳动者工资,只有符合规定的情况下
员工非过失性辞退及经济补偿的相关内容。用人单位有权对员工进行非过失性辞退,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对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员工,用人单位需支付医疗补助费等。非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赔偿金,其他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也有相应的补偿规定。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则无需支付
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的适用情形。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支付经济补偿金,而违法解除则须支付赔偿金。同时,存在特定情形下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的并用。赔偿金的计算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是经济补偿金的两倍,且不需按分段计算方式计算。对于能否同时适用经济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