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其它归责原则相比,主要有以下法律特征:
1、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是损害的存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的价值判断标准与其它归责原则有所不同,并因此与其它归责原则相区别。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已经发生的损害事实,有损害,则有责任;无损害,则无责任。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要旨,是加重行为人的赔偿责任,使受害人的损失更容易得到补偿。
2、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责任的构成要件。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以损害结果来确定责任,不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有些学者认为无过错责任只是在行为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可以承担侵权责任,实属对立法者的意图的一种误解。加害人主观上即可能有过错也可能没过错,但是加害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对其承担民事侵权责任没有任何影响。
3、确认无过错责任构成的决定要件是因果关系。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决定责任构成的基本要件是谁造成了损害结果;另一方面由于主观过错不再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因此,决定责任构成的基本要件是因果关系。当损害后果和加害行为(或准侵权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时候,侵权责任即可构成。有因果关系者,构成侵权责任,无因果关系者,就不构成侵权责任。
4、受害人在主张权利时,加害人主观上有无过错不负举证责任。加害人也不能以自己没有过错为由而主张抗辩。法院在处理有关纠纷时也无须根据具体案情对是否存在过错问题作出判断。
5、加害人承担的责任,并非是绝对责任,加害人也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抗辩事由而主张责任。加害人造成损害后果并不一定承担责任,加害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受害人的过错第三人的过错等事由而提出免责抗辩。
6、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中,责任之确定主要从受害人一方的损害程度来考虑,并且对这种责任往往规定有最高赔偿限额或限制赔偿范围。法律作出这种规定的目的在于适当限制无过失责任承担者的责任承担程度,减轻他们的负担。
7、无过错责任原则只适用于法律特别规定的场合,即只有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的规定,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时候,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如果没有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确定侵权责任就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中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关于缺陷产品的规定,明确了缺陷产品的定义及造成人身损害的侵权责任。受害者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索赔,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废补助等。同时,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规定了诉讼时效和请求权期间。
高危作业侵权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对于高危作业侵权,加害人需承担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的举证责任。对于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在不同情况下,根据具体法律规定和行为人的过错程度来确定举证
网络名誉权的含义及网络名誉侵权的认定责任。网络名誉权指个人或组织在网络环境下享有的保护和维护其名誉的权利。网络名誉侵权的认定责任涉及直接侵权行为人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归责原则,包括初始作者、传播者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初始作者和传播者的责任适用过错责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最主要和普遍的归责原则,适用于一般民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无过错责任原则则不考虑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公平责任原则是在当事人均无过错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责任的归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