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陈某与苏州一家机械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开始在公司上班。但是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发生了工伤事故。2008年1月,公司与陈某私下里达成协议,由公司支付陈某医药费、护理费、工伤赔偿等共计10000余元。企业原本以为双方的纠纷就此结束,但是没有想到,陈某还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了仲裁,仲裁委经过审理后裁决该公司需支付陈某住院伙食补助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共计96115.40元。公司对仲裁结果不服,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重新对陈某的劳动伤残能力进行复查鉴定,判决公司无需支付仲裁委裁决的96115.40元。
而陈某则认为仲裁裁决书是有法律依据的,对于私下签订工伤协议法律是有明确规定的。他在没有作出工伤鉴定的情况下与公司签订的工伤协议是无效的。协议签订时,公司对伤残等级已做出了预判。当时是公司为他申请工伤鉴定的,公司对鉴定结果应该是认可的,现在重新鉴定没有法律依据。
法院受理此案后,查明了案件的事实,并主持双方进行调解,该公司表示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很大,而陈某则表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坚决不肯让步。在法官耐心的劝解之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机械公司赔偿陈某80000元,赔偿款共分六期支付,于2009年5月30日前支付13000元,于2009年6月30日前支付13000元,于2009年7月30日前支付13000元,于2009年8月30日前支付13000元,于2009年9月30日前支付13000元,于2009年10月30日前支付15000元。如公司有一期逾期20天支付的,则陈某有权按96000元扣除已支付的款项的余款向法院申请一并执行。公司在调解书生效后三日之内帮陈某办理好所有退工手续。
分析:私了协议有失合同正义
据审理该案的法官介绍,为了防止用人单位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法院在审理此类劳动争议案件时需要对双方“私了”签订的协议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以确认赔偿金额是否与劳动者应得金额存在较大差距,以此来衡量该协议是否有效。
本案中,陈某与公司签订的赔偿协议中的权利与义务明显不对等,该公司只支付了陈某10000余元,而根据劳动部门的裁决,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住院伙食补助费等费用共计96000余元。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利益上的不均衡严重违背了民法的公平原则,有失合同正义。双方之间的协议显失公平,属于可撤销合同,陈某对该协议有撤销权。[page]
如法院进行判决则陈某获得全部的赔偿款无可争议,但是考虑到企业自身经营存在很大的困难,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强行判决会影响到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如果企业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陈某可能陷于诉累,对一个外来务工者而言,其长时间被一起诉讼缠身也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因此法院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调解,有利于很好地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纠纷,更加切实有效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因工作原因导致的意外伤害是否可以申请工伤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规,只要符合法定工伤情形,包括在工作时间和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伤、患职业病等,都可以申请工伤。同时,视同工伤的情形也包括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死亡、在维护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受伤等。最
工伤十级私了赔偿金额的合理性问题。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工伤十级伤残的职工可以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待遇。私了赔偿金额没有具体标准,建议当事人委托律师协商以确保合理赔偿。
建筑工地工伤事故的处理程序。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应立即救治受伤员工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安全排查和事故报告。根据相关法规,事故现场人员需及时报告,而用人单位需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若未按时申请,相关费用将由用人单位承担。同时,介绍了工伤认定的具体
一起工伤赔偿纠纷案件。原告因工作受伤后,向被告提出了多项赔偿请求,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原告在被告公司工作期间发生了工伤事故,经过治疗和伤残鉴定后,因赔偿问题与被告无法达成一致,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