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法律和劳动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常见的工资形式包括月薪、季度奖、半年奖和年终奖。然而,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下费用不属于工资范畴,由用人单位承担或支付给员工:
社会保险费不属于工资,是由用人单位承担的费用。
劳动保护费也不属于工资范畴,是用人单位支付的费用。
福利费不计入工资范畴,是用人单位提供给员工的额外福利。
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不属于工资。
计划生育费用也不属于工资范畴。
除了上述费用外,还有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
在政治经济学中,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劳动者根据提供的劳动而获得的报酬。与劳动直接相关的报酬才能被视为工资,而与劳动无关的利益不应计入工资范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就需要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这一立法目的是为了促使用人单位主动履行签订劳动合同的义务,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果用人单位不履行这一义务,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违法成本。因此,这一规定具有惩罚性质,而不是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
根据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如果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那么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这种情况下,诉讼时效为两年,可以不经过仲裁,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的劳动报酬发生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然而,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劳动者需要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我国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能否主张支付双倍工资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的,劳动者可以主张支付双倍工资,但时效受到仲裁时效的限制。不同地区对于双倍工资主张的时效认定存在差异。
自动离职未签合同情况下劳动纠纷的调解方法。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劳动关系证据十分关键,包括工作证、工资记录等。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未签合同自行离职需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劳动者应收集证据,通过合理方式解决纠纷,如主张未签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等。
劳动者提前辞职的通知期限和工资问题。劳动者应按法律规定提前30天递交辞职报告,雇主不可因此克扣工资。单位压缩工资若是为了限制劳动者离职或作为押金则不合法。用人单位存在克扣、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时,劳动者可寻求劳动监察部门解决,并依法维权。《中华人民共和
公司裁员时的经济补偿标准和相关规定。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裁员时的补偿标准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水平计算。公司裁员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因生产经营严重困难或进入法定整顿期间等。裁员程序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并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