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在于违反先合同义务,这是违反民事义务的前提。违反先合同义务是指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附随义务。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必须发生在缔约过程中,而不是合同订立的其他阶段。当事人在接触磋商阶段建立了特殊的信赖关系,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产生了保护、通知、照顾、协力、忠实等附随义务。先合同义务的起点应视具体案情而定,可以是要约的生效,而终点是合同的生效。
缔约过失责任的存在必须建立在当事人一方存在过错的基础上。缔约过失责任是违反先合同义务的后果,其根据是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合同自由受诚实信用原则的限制。缔约过失责任是对一方当事人违反保护、通知、照顾、协力、忠实等附随义务的违约行为的追究,因此,当事人的过错是构成可归责性的要件。过错是指行为人有主观过错,而违反先合同义务是一种客观事实。缔约过失责任中的过错已经包括了故意,但总体来讲,其归责原则属于过错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的存在需要相对人遭受利益损失作为构成要件之一。一般而言,民事责任以损害事实为基础,如果没有利益损失,就难以产生责任。对于利益损失的范围,不同学者有不同主张。信赖利益不仅包括直接利益,还包括可预见的间接利益。相对人所遭受的利益损失不仅限于信赖利益,也可以包括相对人的固有利益。缔约过失责任的范围已经有了较大扩张,相对人固有利益的保护已成为缔约过失责任产生的原因。
缔约过失责任的因果关系是指先合同义务违反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方当事人的违反先合同义务必须导致相对人的损害,这是缔约过失责任的逻辑基础。如果相对人自身存在过错或不可抗力等情况,可以构成合法的抗辩理由,从而不会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另外,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过错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并非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过错,就需要适用侵权责任。
合同保全制度在现代民法中的重要意义。该制度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防止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导致的债权无法实现。合同保全制度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具有外部影响。该制度与合同责任制度和特别担保制度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合同债权的实现,体现
合同保全的种类与特征。合同保全主要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旨在保护债权人的权益,防止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合同保全特征包括与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关系、时间范围以及基本方法。保全措施旨在保障合同债权人的权利实现。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过失行为致使合同不能成立而使善意缔约人的信赖利益受到损害时,应承担的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包括缔约当事人有违反先合同
此处所说的“恶意”,是指假借磋商、谈判,而故意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主观心理状态。恶意是此种缔约过失行为构成的最核心的要件。缔约过失责任可能会导致合同不成立,一旦被确认为缔约过失,对方可以无条件的解除合同,并且要求缔约方承担所有的损失。缔约过失只需要承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