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责任

时间:2024-12-10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1578

举证责任的法律意义和历史背景

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并有运用该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举证责任制度最早产生与古罗马法时代。

古罗马法的举证责任规则

古罗马法上关于举证责任制度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五句话:“原告对于其诉,以及其诉请求之权利,须举证证明之”,“原告不举证证明,被告即获胜诉”,“若提出抗辩,则就其抗辩有举证之必要”,“为主张之人负有证明义务,为否定之人则无之”,“事物之性质上,否定之人无须证明”。

可见,罗马法就举证责任确认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为“原告有举证责任之义务”,它是“无原告就无法官”这一古老法则在证据法上的映现。其二为“为主张之人有证明义务,为否定之人则无之”,即“肯定者应负举证,否定者不负举证责任”。

德国普通法时代的举证责任制度

罗马法的就举证规则在历经中世纪的寺院法的演变之后,到了德国普通法时代确立了原告就其诉讼原因的事实为举证,被告就其抗辩的事件事实为举证的一般原则。且采取宣誓制度作为法官解决疑难案件的配套和补充制度。

当时盛行的裁判宣誓制度被称为“通常必要的宣誓”。其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补充宣誓,一种是雪冤宣誓。前者适用于负担证明义务的当事人,后者适用于不负担证明义务的当事人。如果负担义务的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不充分,但在证明程度上已超出一半,该当事人便取得了补充宣誓权,经过补充宣誓后,法官即可认定该待正事实为真。反过来,如果该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上没有达到证明程度的一半,对方当事人就获得了雪冤宣誓权,经过宣誓后,法官则认定该待证事实为假。

这种化解疑案的宣誓制度的引进,为他们断定是非、解决疑案提供了明确可循的统一规则。形成了证明责任制度和宣誓制度的双轨机制,使之在不同的领域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

1883年,德国的优理务斯•格拉查(julijusglaser)首次将举证责任分为主观的举证责任和客观的举证责任。主观的举证责任又称行为责任或形式上的举证责任,它是指当事人为避免败诉的风险,负有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责任。客观的举证责任又称结果责任或者实质上的举证责任,它是指当事实于最后仍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主张该事实的人则要承担不利的后果。

英美法系国家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英美法系国家的学者一般认为举证责任的含义有两个,即证明负担和举证负担。前者又称说服负担,是指当事人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结果,能够说服事实认定者,对该责任的负担者作出有利的认定。否则,如果需要证明的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对该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人将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败诉后果。举证负担又称提供证据的负担,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根据诉讼进行的状态,就其主张的事实或者反驳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中国主体上属于大陆法系类型的国家,而作为举证责任分配学说的法律要件分类说是罗马法举证责任分配法则在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产物。结合本国国情,在当代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对其发扬光大,并不断发展而增添充实新的内容,反映出社会主义民事诉讼的特色。

就民事立法现状来看,尚无一部系统的民法典,立法的滞后性导致法律条款十分粗略、笼统。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尚不具有十分成熟完备的条件,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于2002年4月1日施行。它的实施弥补了当前民事诉讼中证据立法的不足。规范了民事审判实践,为进一步的民事立法奠定了基础。

从立法和执法现状,结合中国国情,通过深入学习,当前中国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有以下特征:(一)从立法上看,中国举证责任制度体现为明确的行为责任和已广泛运用的结果责任。

司法裁量权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在民事诉讼中,存在着无法根据实体法来确定举证责任分配的缺位现象,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扰。然而,有良知的法官不能以无法律规定为由拒绝裁判。因此,司法裁量权应运而生。

司法裁量权的法律依据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首次明确了法官在一定情况下裁量确定举证责任分配的权力。根据该规定第7条的规定,当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且无法通过本规定和其他司法解释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考虑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司法裁量权的考虑因素

在运用司法裁量权时,法官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 法官要站在立法者的立场上,秉持公平原则,客观坚持公平正义观念。
  2. 客观分析案件情况,评估当事人是否持有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
  3. 充分考虑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能力,举证责任应由占有或接近证据材料、有条件并有能力收集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承担。
  4. 衡量当事人对危险领域的控制支配能力,根据民法上有关令当事人负责的法律规定,加害人应对其危险领域内发生的实情进行举证。
  5. 根据统计资料或人们的生活经验判断待证事实发生的盖然性,若事实发生的盖然性高,则由主张该事实发生的一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而对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

司法裁量权的决定机制

由于举证责任的分配在民事诉讼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司法裁量时应由较高级别的法院如高级法院来决定。为慎重起见,将举证责任倒置的决定权控制在最高人民法院手中,由最高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核准下级人民法院呈报的司法裁量举证责任报告,从而决定举证责任的分配。

结论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与司法裁量权密切相关。各大学说对举证责任的分类及分配旨在使实体法更能客观有效地运用于审判实践中,从而兼顾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尽管中国民事证据立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但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司法实践中的缺陷,并为进一步完善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只有结合本国国情,完善法律规范,与时俱进,健全法制,才能保障法律的全面正确实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工伤了该怎么办

    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发生工伤,劳动者如何申请公司理赔的问题。劳动者可以通过提供工资支付凭证、身份证明文件、招聘记录、考勤记录和其他劳动者证言等证据来认定劳动关系。其中,部分凭证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 夫妻婚前债务纠纷的处理方式

    夫妻婚前债务纠纷的处理方式,主要介绍了婚前个人债务与夫妻共同债务的区分以及举证责任的相关内容。婚前个人债务原则上属于个人债务,但如与婚后夫妻共同生活存在因果关系,可转化为夫妻共同债务。对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债权人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该债务是夫妻关

  • 物证

    离婚案件中的证据种类。物证、书证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等都被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物证以其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书证书证则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记载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视听资料利用图像和声音证明案件真实情况,而证人证言则是证人对案件事

  • 个人债务的法律概念

    个人债务的法律概念及具体内容。个人债务包括夫妻一方婚前或婚后单独所负的债务,可基于不同标准分为四类。对于恶意拖欠个人债务的处理,可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并提供相关证据。根据法律规定,原告应提供债权凭证并承担举证责任,被告如能证明已还款则无需承担

  • 非法证据排除规程
  •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
  • 行政诉讼证据种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