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的法律问题有哪些
时间:2024-10-26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我们知道,如果国家间发生海洋争议,属于海洋公约管辖范围之内的,双方可以选择国际海洋法律进行仲裁。针对近日的南海仲裁案,中国宣称不接受。那么,南海仲裁案的法律问题有哪些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南海仲裁案的起因及中国的拒绝参与
菲律宾提起南海仲裁案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向国际仲裁法庭提起南海仲裁案,涉及中菲之间的南海“海洋管辖权”争端。菲律宾声称其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
中国政府的立场
2014年12月7日,中国政府发表了关于菲律宾提起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该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以及仲裁庭对本案明显没有管辖权的立场和理据。中国政府表示,未来裁决结果作出后,也将不承认、不执行。
中国的比喻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反驳对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的指责。他表示:“足球场上,一支球队如果明知对手和裁判已经串通一气‘吹黑哨’,怎么还会同意进入赛场比赛?不仅球队不会接受,广大球迷和观众也不会接受。”
什么是强制仲裁?为何说南海案仲裁庭没有管辖权?
强制仲裁的定义
强制仲裁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创立的一种新程序。然而,与谈判协商等方式相比,强制仲裁是次要的、补充性的方式。它的适用受到多项条件限制,而菲律宾提起的仲裁未满足其中的任何条件。
主要三项条件限制
首先,菲律宾所提诉求本质上属于领土主权争端,而这不属于《公约》适用的事项,更不属于强制仲裁程序的适用范围,因此仲裁庭无权管辖。其次,如果有关争端涉及海域划界、历史性海湾或所有权等,缔约国有权声明不接受强制仲裁。除美国外,安理会“五常”中的其他四个国家都进行了排除性声明。这种排除对其他缔约国具有法律效力,意味着其他国家不得提起与该国排除的争端有关的强制仲裁,仲裁庭也无权管辖。然而,仲裁庭将“与海域划界相关的争端”解释为“海洋划界本身的争端”,从而大大缩小了该排除性事项的范围,这是对《公约》条款的错误解释。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违背了《公约》强制争端解决程序的制度设计和立法本意。再次,《公约》规定,如果当事方自行选择了其他方法解决有关争端,也不应提起强制仲裁,仲裁庭也没有管辖权。正如前文所述,中菲还达成了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在南海的争端的协议,因此菲律宾无权单方面提请仲裁。综上所述,菲律宾提起的仲裁案没有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属于典型的滥用《公约》规定的强制仲裁程序。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这个仲裁庭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其仲裁事项更谈不上所谓承认和执行的问题。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七章涉外民事关系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
我国海商法对于传播抵押权的规定
中国海商法中关于船舶所有权和抵押权的登记规定。指出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必须登记,未经登记对第三人不具备法律效力。船舶抵押权也需办理登记手续,并提交相关合同文件。同时,对于共有船舶和建造中的船舶也有相应的抵押权登记要求。
-
第一章:总则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独立、公正地解决产生于远洋、近洋等水域的运输、生产和航行等海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海事争议案件包括但不限于船舶救助、货物运输等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据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前后的仲裁协议来受理案
-
仲裁裁决撤销程序的法律背景及评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
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
-
结婚程序的法律要求和程序
-
人身损害赔偿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