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在仲裁司法监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该制度的存在与否以及运行方式,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在《仲裁法》的起草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于是否设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持有不同意见。《仲裁法》实施后,学术界对于涉外仲裁的司法监督机制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形成了“全面监督论”和“程序监督论”两种对立观点。前者认为撤销仲裁裁决的原因可以包括程序和实体方面的问题,而后者认为法院只能审查裁决作出的程序是否有缺陷来决定是否撤销仲裁裁决。这些争论通常将焦点放在仲裁的价值取向和外国立法等问题上,忽略了从仲裁的性质角度考虑该问题。仲裁的性质如何定性和归类直接影响整个仲裁制度的运行。因此,本文旨在从仲裁的法律性质出发,重新构建仲裁裁决撤销制度。
仲裁的性质是仲裁法理论中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形成了四种经典理论:司法权论、契约论、混合论和自治论。对于这四种理论的利弊,学界已经进行了许多讨论,本文不再赘述。本文认为契约性是仲裁的本质属性。仲裁实质上是解决争议的一种合同制度。当事人同意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或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给作为私人裁判官的仲裁员或私人裁判庭解决。作为一项合同安排,仲裁应受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支配。仲裁庭与当事人之间的协议是一种独立的合同。也就是说,在仲裁中存在两个合同关系: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和仲裁庭与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即仲裁服务合同。仲裁协议包括两个方面:双方同意将纠纷提交仲裁庭解决,双方同意遵守仲裁庭按约定方式和法律作出的裁决。仲裁服务合同规定仲裁庭为双方当事人提供解决纠纷的服务,是一种提供服务的合同。提供服务的合同指的是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特定劳务行为为标的的合同。提供服务的合同的标的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特定的劳务行为,而不是劳务行为所产生的工作成果。因此,劳务行为即“解决纠纷”是仲裁服务合同的标的,而裁决只是劳务行为所产生的工作成果。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仲裁庭的义务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约定解决纠纷。
需要指出的是,“契约论”并不排除司法对仲裁的干预。从合同法理论来看,确定合同效力、履行合同以及追究违约责任等都需要司法权的介入:(1)当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效力产生争议时,需要法院确认合同的效力;(2)法院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合同的履行;(3)当双方对合同的履行产生纠纷时,需要法院解决争议。在仲裁中具体表现为:(1)法院有权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2)法院确保当事人遵守仲裁协议,包括将纠纷提交仲裁和履行有效的仲裁裁决;(3)当仲裁协议的双方对仲裁裁决的效力产生争议时,需要法院做出判断。
仲裁裁决的撤销及其依据,包括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理由的默示放弃制度。撤销仲裁裁决是为了监督国际商事仲裁活动,实现国家的司法干预和控制。各国立法中,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包括仲裁协议无效等。默示放弃制度符合禁止反言原则和诚实信用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学生遭受套路贷反被仲裁的法律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相关规定,当事人可申请撤销不当裁决。套路贷常见手法包括阴阳合同、高额违约金和环环相套的诈骗手段,使借款人陷入债务困境。遭遇此类情况,需警惕并寻求法律帮助。
不服仲裁一方起诉另一方时能否进行反诉的问题。民事诉讼中,原告有权变更诉讼请求并提起反诉。对于劳动仲裁结果,劳动者如不满意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也可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分为劳动争议案件和其他劳动争议案件,后者在规定时间内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