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正式生效,为我国仲裁制度增设了仲裁裁决撤销程序。该程序是一种特殊的司法监督程序,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对仲裁裁决进行撤销,使其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生效后,法院可以通过撤销裁决和不予执行两种程序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监督,形成了“双重监督”。然而,在《仲裁法》生效后的几年中,由于立法上的不足,这些监督程序的缺陷迅速扩大,成为制约我国仲裁制度,尤其是影响我国涉外仲裁制度声誉的实质性障碍。
为了完善我国仲裁制度,维护中国涉外仲裁的国际声誉,本文作者通过分析立法原则、具体制度以及司法实践,提出了对我国《仲裁法》的若干修订建议。
在《仲裁法》的起草过程中,是否应该设立裁决撤销程序存在争议。然而,最终决定设立撤销程序的意见占上风。在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草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顾昂然指出,撤销程序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少仲裁工作中的失误。并举例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设有类似的程序。
然而,我国在制定仲裁法时过于强调法院对仲裁的司法监督权,却忽视了对法院自身的监督,以及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特点对公正仲裁的影响。
我国引入裁决撤销制度的理由之一是许多其他国家的立法均设有此项制度,因此我国也应当照此办理。然而,立法者忽视了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国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仲裁裁决的撤销及其依据,包括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理由的默示放弃制度。撤销仲裁裁决是为了监督国际商事仲裁活动,实现国家的司法干预和控制。各国立法中,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包括仲裁协议无效等。默示放弃制度符合禁止反言原则和诚实信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