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民事纠纷和商事纠纷的方法。20世纪20年代,为了适应国际商事仲裁实践的需要,缓和各国仲裁立法的冲突,国际社会开始了统一各国仲裁法的国际仲裁立法工作。目前,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仲裁在解决各种社会纠纷和协调社会经济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仲裁制度分为国内仲裁制度和涉外仲裁制度两种情况。国内仲裁由中国国内的仲裁机构负责处理。国内仲裁的法律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该法规定了仲裁的基本原则、仲裁机构、仲裁协议、仲裁程序、仲裁监督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涉外仲裁是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国际商会)组建的两个仲裁机构负责处理。这两个涉外仲裁机构分别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前身为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这两个机构按照国际惯例设立和运行,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涉外商事仲裁事宜主要受到《仲裁法》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及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制定的仲裁规则的规范。《仲裁法》由八章八十个条文组成,全文约一万字,明确规定了仲裁的基本原则、仲裁机构、仲裁协议、仲裁程序、仲裁监督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原则是仲裁制度的基础。根据这一原则,当事人有权自愿协商决定是否将纠纷提交仲裁,以及选择哪一个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当事人还可以在仲裁中自愿和解和调解,同时也可以协议在裁决书中不写明争议事实和裁决理由。《仲裁法》在关于仲裁程序的规定中,也体现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原则。
《仲裁法》第7条明确规定了公平合理原则。此外,该法还具体规定了关于证据的提供、收集、专门问题的鉴定、证据的质证、证据保全、当事人辩论、当事人陈述最后意见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都是公平合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仲裁法》第8条明确规定仲裁应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为了确保独立仲裁原则的落实,《仲裁法》第14条进一步规定:“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一裁终局原则是世界各国仲裁实践和仲裁立法的普遍规定。根据《仲裁法》第9条的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此外,《仲裁法》第57条和第62条进一步明确: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仲裁法规定一般经济纠纷的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即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几类特殊劳动争议外,可以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