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国仲裁机构不同的是,中国大多数仲裁机构都设有内部仲裁员。虽然内部仲裁员学历和素质较高,熟悉仲裁程序,但其存在却会对中国仲裁制度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内部仲裁员的职业性质与法官相似,可能导致仲裁程序朝诉讼化方向倾斜,与仲裁的民间性背道而驰。
内部仲裁员的存在可能影响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仲裁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负责仲裁程序的具体日常管理职责,涉及重要程序事项,如仲裁案件受理、仲裁协议效力、管辖权异议、仲裁员回避和审理期限等。内部仲裁员的存在会影响他们履行本职工作。
内部仲裁员多半处于领导者地位,肩负内部监督责任。若他们同时担任仲裁员,监督人与被监督人合为一体,对仲裁员的监督将失去意义,可能导致违反当事人意志的行为。
基于上述问题,建议取消内部仲裁员制度。此外,还应限制仲裁机构工作人员在其他仲裁机构担任仲裁员和其他兼职,以促使他们专注于本职工作,最终确保仲裁质量。
世界各国在仲裁员资格的规定上存在差异。个别国家对仲裁员资格作出严格规定,如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意大利,规定了不得担任仲裁员的情形。大多数国家规定较为宽松,如德国和日本,只要具备行为能力、品行端正、公正无私的自然人即可担任仲裁员。少数国家对仲裁员资格并未明确规定,如英国1996年仲裁法对受聘为仲裁员的人员并没有法定条件的限制。我国1994年《仲裁法》第13条规定仲裁员的资格条件为公道正派的人员。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仲裁裁决存在无仲裁条款或协议、裁决事项超范围、违反法定程序、缺乏主要证据支持、适用法律错误、仲裁员行为违法等情形时,人民法院有权裁定不予执行。裁定结果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当事人可重新申请仲裁或
中国仲裁机构内部仲裁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导致仲裁程序诉讼化倾向、影响公正性和独立性等,建议取消该制度并限制仲裁机构工作人员兼职以确保仲裁质量。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各国对仲裁员资格的不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条件。根据法律,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需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在人民法院得到执行。主要包括合同中有仲裁条款或书面仲裁协议、得到指定仲裁员或通知、符合仲裁规则的组成或程序、裁决事项在仲裁协议范围内且仲裁机构有权仲裁。不满足这些
经济仲裁是一种解决经济争议的方法,当事人根据自愿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对于经济仲裁结果不服,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去法院起诉的。但是,如果能够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仲裁程序有误或仲裁员存在贪污等行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