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5日,日本株式会社JCD与中山某渊公司签订一份《基本交易合同》,约定双方共同开发、生产、销售数码相机镜筒,合同有效期为两年。对于合同以及个别合同所发生的所有纠纷依据国际商事仲裁协会的商事仲裁规则,在东京地方裁判所通过仲裁求得最终解决。
一年后,中方公司发现日方公司又与其竞争对手合作,遂向日方公司发出解除合同的书面通知。日方公司认为,这是违法解除合同,向日本商事仲裁协会申请仲裁,要求中方公司向其支付5000万日元等赔偿。
日本商事仲裁过程历时两年,四次开庭审理。期间,中、日双方都没有就仲裁员的选任及数量达成任何协议,中方公司也一直未提出管辖权异议。2005年6月15日,日本商事仲裁协会裁决中方公司向日方公司支付5000万日元。同年11月18日,日方公司向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对上述裁决予以承认与执行。
中方公司辩称,双方签订的《基本交易合同》中约定的仲裁条款属无法执行的仲裁条款,日本商事仲裁协会无权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作出仲裁裁决,且仲裁程序严重违反了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和日本商事仲裁协会商事仲裁规则的规定,请求法院对日本商事仲裁协会的仲裁裁决不予承认与执行。
据了解,中国和日本同是1958年《纽约公约》的缔约国。根据《公约》规定,在缔约国作出的仲裁裁决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我国法院提出承认及执行缔约国仲裁裁决的申请。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纽约公约》为依据,于上月22日作出裁定,承认和执行日本商事仲裁协会的仲裁裁决。
据悉,目前中、日公司双方已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昨天在庭上,日方公司代理律师转交了该公司给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感谢信,称对中山法院的最终裁定非常满意。信中说,中国的审判制度、法院、法官不仅严格依照国内法还全面遵守国际法。
中国涉外及商事纠纷的仲裁机构,主要介绍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前者主要处理涉及契约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后者则主要处理海事方面的争议,如船舶救助、碰撞、经营等争议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损害的争议。两个机构均为我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条件。根据法律,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需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在人民法院得到执行。主要包括合同中有仲裁条款或书面仲裁协议、得到指定仲裁员或通知、符合仲裁规则的组成或程序、裁决事项在仲裁协议范围内且仲裁机构有权仲裁。不满足这些
选择在本国的常设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双方当事人在订立仲裁协议时,一般都会力争将争议提交本国的常设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这样做除了便于仲裁和对本国的常设仲裁机构可以信任的因素外,更重 要的是当事人对本国的仲裁机构比较熟悉。除适用国际公约外,参考国际惯例也是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