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外劳动关系法律冲突的解决方法:
由于涉外律关系都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法律相联系,究竟应该用什么法律来调整涉外劳动关系,国际私法在关于调整涉外民事关系的方法中明确规定采用冲突法调整(即间接调整)和实体法调整(即直接调整)两种方法。在解决涉外劳动法律关系发生纷争时也同样适用上诉两种方法。
①冲突法调整,亦称间接调整,即在国内立法或国际条约中,制定法律适用原则,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适用国内法,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适用外国法以及哪国法,然后再按照所指定的那个国家的实体法,具体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②实体法调整,又称直接调整,即制定统一实体规范,直接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统一实体规范是指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中用来确定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规范。这种规范可以避免法律冲突,可以更迅速、更准确、更直接地确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间接调整和直接调整都是为了解决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冲突。但它们的方法不同,所运用的法律规范也不同。在解决同一个涉外劳动关系时,只能使用其中一种,不能同时使用。在一般情况下,有统一实体规范时,就要适用统一实体规范,只是在没有统一实体规范可适用时,才适用冲突规范。因此,在解决某一个涉外劳动关系时,二者是互相排斥的,但就解决法律冲突来讲,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二、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的法律
我国第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第8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
我国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我国政府保护在中国境内外国人的合法权益,外国人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未经公、检、法机关决定和执行不受逮捕。外国人的劳动、福利、受奖励、受教育等权利受到保护。外国人在中国期间不享有政治权利,也不承担服兵役的义务。同时,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必须遵循中国法律,不得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此处的外国人是指一般外国人,即不享有特权与豁免的普通外国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无国籍人。同样地,我国自然人、法人,如在外国工作、投资也应遵循外国国家法律规定,受到外国国家法律的保护。
1、特别规定适用行为地法即劳务地国家法律
2、在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中,外国为了便利国家劳务管理和体现
国民待遇原则,特别规定如发生涉外事宜,应按照涉外劳动者工作地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来进行处理。这样有利于公正、公平、高效、减少诉讼成本费用。只有在按照地方法规处理涉外劳动纠纷显失公平的情况下,才能选择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如果选择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律处理涉外劳动纷争和导致处理结果显失公平,不能合情、合理、合法、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与权益,在此情况下,受案法院应采取折中的方法即依照两国或两国以上国家的法律规定,对涉外劳动纠纷作出的处理结果,更能体现保护人权和司法的公正。
(1)适用国际私法。适用国际私法中对涉外民事方面的法律规定。因为涉外劳动关系也属于涉外民事关系的范畴。
(2)适用国际惯例。涉外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在合同中若没有其他协议,适用该的法律应该是:无论雇员是否被暂时派往另一国,都可根据合同惯常从事工作地国家的法律。我国对适用冲突规范的一般制度也有明文规定:第一百五十条: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中国在《国际私法示范法》第九条[定性]中也有明文规定:“对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定性,适用法院地法。但如果依法院地法不能适当解决的,可以参照可能被选择适用的法律来解决。”
说明:定性亦称“识别”。对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定性,在国际实践中,大多主张依法院地法进行,也有主张依国际民商事关系应适用的准据法进行,或者主张根据不同的案件采取不同的定性标准。本条原则上肯定了依法院地法进行定性,但同时规定在依法院地法不能适当解决定性问题时,可以参照可能适用的有关准据法来进行定性。
(3)适用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即意思自治)。
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适用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但是若涉外劳动关系当事人没有选择所适用的法律,其应该适用的必要法律条款对雇员不能给予有效的保护时,则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无效。
(4)适用最密切联系国家的法律。
在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的司法操作实践中,如果根据工作性质的需要,雇员必须被派往不同的国家工作,若发生纠纷,本应适用招聘企业营业地所在国法律。但是,如果该涉外劳务合同与另一国家有更为密切的联系,则适用该另一国国家的法律。
(5)适用混合法。(即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时,扬两国优点避两国缺点的折衷主义。)
多个国家的法律对同一问题作了不同的规定,若在适用密切联系国家法律也不能适当解决涉外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劳务纠纷时,受案法院在实际操作上,可以采取吸收多个国家的有关法律条款而进行合并折中处理。这样才能真正公平、公正、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增加处理涉外劳动纠纷的灵活性,以利于减少和协调国际法律冲突的发生。
3、发生涉外劳动法律关系纠纷的受案法院:由侵权行为地法院受理。
4、涉外劳动法律关系发生争议的解决方法: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因为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没有权利向国际级的法院起诉,这是公认的国际习惯规则。
以在解决涉外劳动关系纠纷的时候,要注意国家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是如何的,按照规定处理,这样才能较好的解决纠纷。
国际通行和中国在解决国籍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方面的不同方法。国际通行做法主要通过国内立法、国际条约等方式消除国籍冲突,对于积极冲突根据不同情况以当事人最后取得的国籍、住所或最密切联系的国籍为准。中国则采用住所与国籍相一致原则或最密切联系原则,对于消极冲
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首先,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调整了劳动关系并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其次,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创造就业条件。最后,劳动关系的适用范围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这些组织需遵守劳动法规定与劳动者
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的定义和特点。这类合同是一种书面协议,旨在跨越国界转移技术,涉及使用权转让、技术服务或知识传授,并收取相应费用。合同具有双务、诺成、有偿等特点,内容广泛、履行期限长、法律制度复杂。技术转让方需提供技术资料和指导,以确保受让方按合同生产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