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向司法机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请求的人。根据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以下主体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任何公民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都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是附带民事诉讼中最常见的原告人。
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一般认为,刑事诉讼法第77条中规定的"被害人",作为犯罪侵害的对象,应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因为二者都是可能受到犯罪侵害的权利主体。譬如在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以侵害人身权利为对象的犯罪中,被害人当然只能是自然人。但在诸如盗窃、贪污、抢劫、故意放火等犯罪活动中,被害人显然应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
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其近亲属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近亲属是与死者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亲属,通常享有继承被害人财产的权利。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经济损失而应获得的赔偿,理应视为被害人遗产的范围。因此,由被害人的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具备事实根据。
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应当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里的"可以"应理解为"应当",即当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而被害单位没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利益的维护者,有责任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当检察机关一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它既是公诉机关,又是附带民事原告人,享有附带民事原告人的诉讼权利。但需要强调的是,检察机关作为附带民事原告人无权同被告人就经济赔偿通过调解达成协议或自行和解。
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是指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负有赔偿责任的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通常是刑事诉讼的被告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但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应当赔偿物质损失的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可能不是承担刑事责任的被告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86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中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包括: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其父母。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职责的人担任监护人。经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后,也可以做监护人。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这种情形主要是指共同犯罪案件中,有的被告人被交付人民法院审判,有的被告人被公安机关作出劳动教养处理或行政拘留处分,有的被告人被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未被交付法院审判的同案人都可以列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因为数人共同造成他人物质损失的行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行为,造成物质损失结果的原因是共同的加害行为,各加害人都应对物质损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在这两种情况下,对被害人的经济赔偿应当视为已经死亡的刑事被告人生前所负的债务,属于遗产的清偿范围。
这里的单位应作广义的理解,既可以是法人组织,也可以是非法人单位。
成年被告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如果其亲属自愿代为承担,应当准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有关行使职权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赔偿规定。当侦查、检察、审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若存在侵犯人身权或财产权的情形,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具体情形包括违反拘留措施、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或改判无罪、使用不当手段导致公
刑事赔偿与民事赔偿的优先顺序问题。首先定义了刑事赔偿的范围,并强调了先行处理原则在刑事赔偿中的优越性。接着详细描述了提起刑事损害赔偿的程序,包括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申请、审查、受理和赔偿决定的作出等步骤。最后提到了赔偿方式,一般通过双方协商或由赔偿义务
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执行新的日赔偿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办公室发布的新日赔偿标准,要求全国检察机关执行。新标准规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刑事赔偿案件每日赔偿金为99.31元。对于有关刑事问题的疑问,可寻求刑事律师在线咨询获得免费服务。
行政诉讼审理范围主要包括:不服行政处罚、不服行政强制措施和执行、不服行政许可决定、不服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决定、不服征收和补偿决定、要求行政机关履行职责、侵犯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