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措施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安全阀”,在保障成员的产业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自WTO成立以来,各成员实施保障措施的次数和频率逐年增加,涉及保障措施的争端案件数量也逐年上升。截至2002年9月,已有28件保障措施争端案件提交WTO解决。
WTO保障措施的实施必须同时满足GATT第19条和SA的纪律要求。然而,根据WTO已受理并解决的保障措施争端案件来看,要成功实施WTO保障措施是极其困难的,几乎所有援用方均以败诉告终。这主要是因为WTO对保障措施的实施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
GATT1947第19条是整个WTO保障措施条款的基础。虽然它源自美国贸易法中的“逃避条款”,但其法理基础在于国际条约法上的“情势根本变更原则”。情势根本变更原则是一项古老的原则,已发展成为一项普遍接受的习惯法规则。根据国际法上的情势根本变更原则,当事国在缔结条约并同意受其约束时存在一个前提,即缔约时的情况保持不变。一旦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当事国可援引该理由要求终止、暂停实施或修改该条约。
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62条规定,情势根本变更原则适用的条件包括主客观条件。当具备这些条件时,将发生以下法律后果:一当事国可以情势根本变更为由终止、退出或停止实施该条约。
GATT1947第19.1(a)条规定了当因不能预见的情况而导致损害时,缔约方有权在防止或补救此种损害所必需的限度和时间内,对产品全部或部分中止义务或撤销或修改减让。这一规定与情势根本变更原则相类似。因此,WTO保障措施条款的法理基础可以归结为国际条约法上的情势根本变更原则。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十二种情况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内容。该法规定了详细的诉讼范围,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企业应加强技术改造、市场与产品结构调整,遵守国际标准,积极与进口国企业合作打破技术垄断。同时,企业需与政府、行业协会等沟通合作,参与国外调查,加强信息沟通。政府应营造公平贸易环境,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服务和管理水平,突破技
中国与美国之间因轮胎贸易引发的争议。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引发中国政府强烈反对,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此外,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案例不断增多,涉及中国的情况尤为突出。尽管在国际政治和学术层面存在对贸易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