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自愿性措施如ISO9000、ISO14000、环境标志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正逐渐与强制性措施结合,并向强制性法规转变。例如,进入美国的机电产品需要获得UL认证,药品需要获得FDA认证,进入加拿大的大部分商品需要获得CSA认证,进入日本的许多商品需要获得G标志、SG标志或ST标志,进入欧盟的产品需要通过CE、CS等产品质量认证。
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例如,WEEE和RoHS两项环保指令将102种产品列入有害物质的限制和报废回收管理范围,对我国三分之二的机电出口产品产生了重大影响。
发达国家一方面设置技术壁垒,要求进口国企业的产品达到其设定的技术水平或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却将该标准水平下的技术申请了专利。技术壁垒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产权为支撑,或者直接以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如DVD、彩电、电池、手机和数码相机等,问题反映了这种趋势。每类产品、每项标准、每种技术壁垒措施背后,知识产权都成为其重要支撑。
由于科技进步,各国采用的技术壁垒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对进口产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已经从个别限量指标发展成为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指标体系。此外,技术壁垒的措施也变得更加隐蔽。例如,"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标准将贸易保护的实现转移到劳工标准、保护人类健康、维护人权和社会责任上,且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具有更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许多技术性贸易措施可能直接导致限制甚至禁止进口。此外,技术壁垒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往往产生连锁反应,涉及到相关的所有产品,并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国甚至全球。
赊销风险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信用短缺成本和坏账成本。为了有效控制赊销风险,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信用管理措施,包括选择客户、确定信用条件、制定保障条款、事中控制、货款催收和坏账追讨等。旨在降低赊销风险,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保障
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关注焦点的原因主要是:客观上绿色要求与贸易存在不协调之处;主观上某些国家在利用绿色概念实施贸易保护。在WTO框架下,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涉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植物和植物卫生检疫协议》。一般认为,构成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主要涉及环保法
近年来我国输欧产品屡屡“碰壁”,就是欧盟国家采取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市场的结果。如何采取措施突破技术壁垒以及建立自己的技术性保护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
近几年,中国因遭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损失至少几百亿美元,对中国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俄罗斯,主要措施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包装及材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