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产生的背景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及其日益盛行的原因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以下简称TBT)是指一些国家、地区打着进一步实现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目标,加速国际标准化进程,推进认证评审制度的全球化和维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利益等旗帜,利用他们所拥有的技术和资金优势,通过制定各种严格、复杂、苛刻而且多变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认证制度来达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它是一项主要的非关税壁垒。自70年代初,在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中,有30%是由于技术因素造成的,进入90年代之后,这一比重不断上升。据统计,WTO总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每年得到的有关通报有600-700件,是各协议中最多的[1]。它的日益盛行有着特殊的原因: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成立以来,经过8轮多边贸易谈判,在消除关税对国际贸易产生阻碍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国家间的贸易藩篱正在不断拆除:各国平均关税壁垒由战后的40%下降到了发达国家4%,发展中国家13%左右的水平,在第八轮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各缔约方的关税总水平进一步削减,纺织品等贸易的歧视性数量限制分段取消,部分非关税壁垒将进行关税转化并削减,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小。当传统的关税、配额、许*证等限制贸易的措施逐渐弱化并取消之后,看似最客观、最公平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必然成为主要的贸易保护工具。正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标准化的目的和原理》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庇护所。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产生的背景
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盛行的情况,为了发展国际贸易,确保各缔约方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不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早在1979年“东京回合”谈判期间,关贸总协定的各缔约方就签署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并于198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1986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修改被作为该轮谈判的15个议题之一,现行协议是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1991年乌拉圭回合文本)的基础上,于1994年3月15日对文本的内容与文字作了最终修改与润色产生的。94年协议与80年协议相比,无论在内容、结构或可操作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提高和拓展,更能排除贸易扭曲现象,更能维护GATT/WTO的基本原则和实现GATT/WTO的目标。修改后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重要行为规范。
中国与美国之间因轮胎贸易引发的争议。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引发中国政府强烈反对,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此外,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案例不断增多,涉及中国的情况尤为突出。尽管在国际政治和学术层面存在对贸易
非关税壁垒对我国水海产品出口的影响。文章介绍了非关税壁垒的定义和作用,并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我国水海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限制。文章还提到了其他国家采取的不同措施限制我国水海产品的出口,并强调我国需提高产品标准和应对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
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关注焦点的原因主要是:客观上绿色要求与贸易存在不协调之处;主观上某些国家在利用绿色概念实施贸易保护。在WTO框架下,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涉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植物和植物卫生检疫协议》。一般认为,构成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主要涉及环保法
近年来我国输欧产品屡屡“碰壁”,就是欧盟国家采取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市场的结果。如何采取措施突破技术壁垒以及建立自己的技术性保护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