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时间:2024-06-07 浏览:3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摘要]技术贸易壁垒正成为各国保护本国产品的新手段,对世界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把握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的基础上,从我国政府、企业及行业组织的角度出发,对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中国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根据WTO的数据,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4224.2亿美元,贸易总额在全球排名第三。然而,中国面临的贸易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WTO框架下,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渐减弱,而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措施逐渐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约有25.1%的中国出口企业受到多个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直接损失总额达到288.03亿美元。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调查,不同地区的进出口企业在回答“本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最大困难”时,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信息不灵”、“资金缺乏,难以进行技术改造和国际认证”、“渠道不畅,受到不公平待遇不知向谁反映”、“企业基础差,无法达到要求”等。这表明技术壁垒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加了在整个外经贸领域内解决技术壁垒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目前,中国面临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主要涉及强制性技术标准、环境措施、认证制度、包装和标签等方面。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以下特征:1. 涉及金额大、影响范围广:根据《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6)》,2005年约有25.1%的中国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直接损失总额达到288亿美元。在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遭受了直接损失,金额达到69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额的9.07%。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中国企业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占全年出口额的19.29%。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企业所增加的生产成本为2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85%。国外技术壁垒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损失呈逐年递增趋势。2. 受损地区广泛:中国各省市的出口都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根据《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6)》的统计数据,广东省的直接损失额约为94.8亿美元,位居全国各地区直接损失之首,占全国直接损失总额的32.9%左右;浙江省的直接损失额约为47.7亿美元,占全国直接损失总额的16.6%。其他遭受直接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地区包括北京市、福建省、江苏省、山东省和上海市。从损失的绝对值来看,损失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从损失的相对比例来看,中西部地区如内蒙古、云南、西藏等遭受的损失占其出口额的比例普遍高于发达地区的省市。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赊销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
赊销风险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信用短缺成本和坏账成本。为了有效控制赊销风险,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信用管理措施,包括选择客户、确定信用条件、制定保障条款、事中控制、货款催收和坏账追讨等。旨在降低赊销风险,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保障
-
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与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关注焦点的原因主要是:客观上绿色要求与贸易存在不协调之处;主观上某些国家在利用绿色概念实施贸易保护。在WTO框架下,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涉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植物和植物卫生检疫协议》。一般认为,构成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主要涉及环保法
-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输欧产品屡屡“碰壁”,就是欧盟国家采取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市场的结果。如何采取措施突破技术壁垒以及建立自己的技术性保护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
-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轻工产品出口
近几年,中国因遭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损失至少几百亿美元,对中国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俄罗斯,主要措施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包装及材料的要求
-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和作用
-
浅谈农产品出口怎样突破技术贸易壁垒
-
展望正视技术性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