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当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接受医疗治疗时,企业应根据职工的实际工作年限和在该单位工作的年限,给予一定的医疗期。医疗期指的是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间限制,也就是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病假期。
根据《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的相关规定,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按以下原则确定:
按照以上原则计算的病假工资基数,不得低于上海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现行标准为635元)。如果法律、法规有另外的规定,则按照其规定执行。
对于连续休假在6个月以内的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病假工资(也称为疾病休假工资),根据连续工龄的不同,确定如下:
对于连续休假超过6个月的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病假工资(也称为疾病救济费),根据连续工龄的不同,确定如下:
上述提到的“本人工资”指的是按照《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规定的原则确定的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
月病假工资 = 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 × 相应的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
日病假工资 = 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 ÷ 当月计薪日 × 相应的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
疾病或非因工负伤的休假天数应根据实际休假天数计算,连续休假期间包括休息日和节假日的应予剔除。计薪日是指国家规定的制度工作日加上法定休假日,例如,某单位的制度工作日是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6月份单位制度工作日是20天,如果是5月份就得加上“五一”3天法定休假日,而不是统一的国家规定的20.92天月平均工作天数。
计件工资制度的概念及具体操作方式。该制度根据完成的工作数量支付报酬,包括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等多种形式。对于是否包含加班费,文章指出,按照标准工时制度计发工资的通常采用计时工资制度。对于实行计件工资制度的企业,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计算需根据
工资总额、职工薪酬、工资、薪金总额和工资、薪金所得五个概念的区别。这些概念在概念范畴、法规依据、使用范围以及适用主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工资总额指单位支付给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职工薪酬则包括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工资、薪金总额和
工伤病假工资,若是在停工留薪期内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一般不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在评定伤残等级后,要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根据劳动法规定,工资是劳动者在向用人单位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获得的报酬。通常情况下,如果劳动者没有提供正常劳动,是没有工资的。然而,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国家法律规定,在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病假等法定假期以及参加社会活动时,劳动者应被视为提供了正常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