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贸总协定第6条规定了征收反倾销税的基本规定,但在倾销额的计算方法和损害确定方法方面仍不明确。这导致反倾销税的调查和征收具有任意性,成为公正国际贸易的障碍。为阻止这种情况的发展,乌拉圭回合的东京回合协定谈判组在各国提案的基础上对协定进行了修改,使反倾销规则更加明确。
主要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国家包括美国、欧共体、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而被调查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地。从调查和征收反倾销税的情况看,主要问题是发动国家根据国内法处理反倾销规定,导致反倾销税征收时期过长、税额偏高,缺乏公平合理性。
为了防止反倾销税的滥用,确保公正运用,经常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家要求在倾销额的计算方法、损害的确定方法和调查程序等方面制定更严格的规则。然而,美国和欧共体等国家从倾销税发动国的立场出发,要求修改反倾销规则,增加反迂回措施的规定。
乌拉圭谈判开始后,各国提出了不同的主张。1990年以后开始实质性谈判,但由于各方意见对立,尚未达成一致。1991年12月提出的邓*尔文本考虑了各国之间的集资和投资能力的现实和潜在副作用,以及农业中政府支持计划的负担问题。
如果反补贴调查初步确定存在补贴,并且对进口成员方国内产业已造成实质性损害或严重威胁,为防止在调查期间继续造成损害,可采取临时措施。临时措施可采用临时反补贴税的形式,由初步确定的补贴额所存交的现金存款或债券来担保。临时措施的实施期限不能早于调查开始后的60天,且应限定在尽量短的时期内,不得超过4个月。如果最终确认存在损害,且认定在不采取临时措施的情况下会导致损害,可以追溯征收反补贴税。
如果在反补贴调查期间,出口成员方政府同意取消补贴或采取其他措施,或出口商同意修正价格,使补贴所造成的损害性影响消失,可以达成补救承诺。一旦达成补救承诺,反补贴调查应停止或中止。如果以后的情况表明不存在产业损害或威胁,补救承诺应自动取消。
反倾销税的发动要件之一是确定对国内产业是否存在实质性损害。根据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规定,实质性损害的确定基准包括是否发生了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的威胁以及实质延缓国内产业的确立。新的反倾销法增加了以下规定来具体确定损害:
如果有两个以上国家同时受到倾销调查,调查当局可以累积估价每个进口国家的倾销幅度和进口量,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倾销幅度大于规定的阈值,每个国家的进口量都不能忽略不计,并且根据进口产品间的竞争条件和与国内相同产品的竞争条件进行了适当的估价。
在确定实质性损害威胁时,调查当局应特别考虑以下因素:补贴的性质或受控补贴对贸易的影响、受补贴产品进口国内市场的高增长率、出口商有足够自由处置能力的巨大增长、受补贴商品进口后的价格对国内价格的重大压低或抑制作用,以及受调查国产品的库存状况。
在确定受补贴进口产品造成的损害和实质性损害威胁后,可以申请采取反补贴措施。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案例及其原因。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中,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产品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中国当前遭受的反倾销案件数量不断上涨,特点包括以欧美等发达地区为主,政策歧视严重,针对优势产品,反倾销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延伸
商务部回应欧盟对中国电动自行车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情况。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商务部呼吁其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并终止相关措施。同时,文章指出反倾销措施对我国的危害,包括影响出口、增加经营成本等,呼吁采取措施应对外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
印度反倾销法律框架的最新发展及其主要内容。印度的反倾销法包括海关税法第9A、9B、9C节以及海关关税规则等,与WTO反倾销协议共同构成基本框架。执行机构为印度商工部下属的反倾销局,可主动或接受国内生产商申请发起反倾销调查。国内生产商需满足一定条件才能
全球纺织业反倾销的新发展特点和趋势。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纺织业反倾销立案数量迅速上升,涉案产品种类也大幅扩展。反倾销已不仅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西方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率,数量倾销成为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的新形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