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销是指一国的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这种低价销售行为是通过出口商根据不同市场,在出口国的市场价格基础上对同一商品进行差价销售。
倾销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或实质性阻碍。这种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存在因果关系。
倾销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为了制止倾销行为,采取反倾销措施是合理的。然而,如果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超过了合理范围或合理程度,就会成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国际贸易的扩展造成阻碍性影响。
例如,武断地认定原本不存在倾销的商品为倾销商品,或无根据地夸大倾销幅度,从而无理地实施反倾销措施或不适当地提高反倾销税征收金额,这些都会阻碍正常进口贸易的进行。
以美国与加拿大关于进口马铃薯征收特别倾销税的纠纷为例,由于气候原因,美国农产品收获季节早于加拿大。在美国马铃薯大量上市时,加拿大的马铃薯还未收获。因此,美国出口到加拿大的马铃薯价格较低,加拿大决定根据“正常价格”与出口价格的差异征收特别倾销税。
美国政府认为,加拿大的征税行为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并向GATT申诉,要求解决加拿大对进口马铃薯征收反倾销税的问题。最终,加拿大在1963年1月2日取消了该项税收。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辩护意见。首先,文章提出了关于实体上的辩护意见,指出公诉机关的指控证据不足,被告人不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其次,从程序角度指出案件存在重大程序缺陷,包括证据不可采信和管辖违法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追诉时效的辩护意见,认为案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