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销(dumping)一词源自北欧国家语言,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原意是指将大宗货物或其他物品倒翻、倾卸和抛弃。《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对倾销的定义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的行为。具体来说,倾销是指商品以低于其在另一国市场上的价格进入一国市场,或者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以人为差异的价格销售商品。倾销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进口国的经济或生产者利益造成了损害,干扰了进口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给进口国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反倾销是指进口国反倾销当局依法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自70年代以来,主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新兴技术的开发与采用,本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因为产品过剩供过于求而出现了经济滞涨和贸易失衡现象。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调整本国经济政策、外贸政策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大量推销本国市场过剩的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内则采用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来产品的竞争。反倾销因此成为经常使用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从反倾销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可以被视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直到20世纪8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才意识到反倾销对本国贸易发展的促进与保护作用,纷纷出台了本国的反倾销法。反倾销法(Anti-Dumping Law)是进口国为了保护经济和本国生产者的利益,维护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对倾销行为进行限制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反倾销法律的逻辑含义、反倾销的起源以及关贸总协定规定的反倾销的宗旨来看,反倾销制定的初衷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是反不正当竞争的延续。然而,反倾销成立至今,运行结果却事与愿违,经常被一些国家滥用,以维护公平竞争之名实际上是贸易保护的手段,成为限制国外产品与本国产品竞争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逐渐变成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工具。在这场反倾销的浪潮中,中国成为了众矢之的,也就必然成为了最大的受害国。以下将结合我国遭受外国反倾销现状的分析,提出有关应对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与广大专家学者一起探讨。若有不成熟之处,望批评指正。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同时,一些国家还出台了关于反倾销的新规定、新规避办法,颁布、实施了新的相关法律,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限制性的打击,使我国的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面对这种新形势,本文认为,我国必须就其现状和特点认清原因,深入研究反倾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