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保障 > 辞退解雇 > 租赁合同转让的法律规定与限制

租赁合同转让的法律规定与限制

时间:2024-09-18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3951

问:企业在进行解雇或裁员时,一般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如何避免因裁员而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

杨东龙:理论上讲,解雇和裁员是有较大区别的。解雇通常是因为雇员对公司上级不服从或者对工作不称职而遭遇的最严厉的纪律处分,而裁员则是因为公司单方面原因而导致的部分雇员被迫离职,这两者的本质则都是指雇员与企业的雇佣关系的非自愿终止,说白了就是某些雇员会因为自己的表现或公司自身的原因而“丢了工作”。

解雇和裁员的处理过程和方法在不同的国家往往会大相径庭。主要取决于相应的法律环境、劳动关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但不管怎样,这对雇员和公司来讲,始终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必须小心谨慎地妥善处理,否则其相关后果和不利影响的危害将十分深远。由于处理这类问题涉及到较为复杂的背景因素,因此我只能就一般的情况大致谈一些看法,谨提供给你参考。

首先,需要充分确认解雇或裁员的理由。解雇或裁员的理由应该是正当的和充分的。企业往往会因为多种原因实行裁员,如迫于运作成本的压力,经营方向的改变,新技术和新工艺运用以及发生资产重组或收购兼并事项等。确认理由的原因在于能够更好地向雇员做出解释,以便能够争取他们某种程度地理解和合作,从而减少可能引发的不满和冲突。至少从“基本道德”角度而言,这种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避免解雇和裁员过程中的常见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包括很多,特别表现在裁员过程中,例如为了裁员先增设机构,搞一个体改办公室或裁员小组之类;裁员过程出现“逆向选择”,即有才干的员工不怕被裁,而平庸之辈则千方百计想留在企业,结果导致员工队伍素质下降;等等。另外,很多企业性质就要求保留一定比例的冗员,如制造业,不能一味地为裁员而裁员;

第三,尽量保证解雇和裁员过程中的“三公原则”。即在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基础上,按市场规律、管理要求和经营法则来实施解雇和裁员,而不能单纯采用行政手段,甚至依据企业内部权利和关系配置来进行操作。要保证“三公原则”的顺利实施,企业需建立一套系统的择人和用人机制;

第四,注重解雇和裁员操作中的技巧运用。主要包括:1.制定明确的解雇和裁员程序;2.精心设计裁员消息发布的措辞或者解雇前的谈话,3.尽量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4.直截了当地说明实际情况;5.注意倾听当事人的申诉和观察情绪,但不要陷入争执;6.事先对某些非理性行为作出预防和准备,等等。[page]

第五,妥善处理解雇和裁员后的相关事项。例如检查涉及解雇和裁员的费用补贴项目,福利的延续或转移以及相关的承诺兑现等等,最好是员工离开岗位前,这类事项均应办妥,不要留下太多未决事项。当然也可以适当考虑能否用停新留职、临时解雇等做法来替代这种一锤定音的方式。另外,对“下岗”员工尽可能提供一些再就业的指导和帮助也是较“人道”的和较负责的选择。

但无论如何,企业总是企业,而不是非盈利性组织,所以只要人员素质和规模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又必须解雇和裁员时,就必须当机立断,容不得任何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员工不续签合同的处理方式

    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员工合同到期不续签的处理方式,包括用人单位不续签和劳动者不续签两种情况,以及辞退员工的处理方法和劳动合同不续签的举证责任。对于口头辞退的情况,劳动者应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书面通知并保留交接通知和清单的证据。在劳动合同终止时,除非用人单位

  • 仲裁受理口头辞退的法律依据及时效

    口头辞退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及时效。劳动者在被口头辞退后一年内可申请劳动仲裁,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仲裁时效可因当事人主张权利、请求救济或对方履行义务而中断。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的劳动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时效限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

  • 企业可裁员的情形

    企业可裁员的情形、裁员程序、劳动合同续订的程序以及如何终止劳动合同。企业可在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和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时裁员,裁员时需向工会或全体职工提前说明情况,并遵循一系列程序。劳动合同续订需提前发出通知书,协商签订新合同或延续协议书,并

  • 开除期间的工龄计算问题

    员工被开除后工龄的计算问题以及可以辞退员工的几种情况。对于被开除的员工,开除期间的工作时间不计入工龄。可以辞退员工的情形包括试用期表现不佳、严重违纪、严重失职、违法兼职、欺诈订立合同、被追究刑事责任、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无法工作、不能胜任工作和劳动合同无

  • 怀孕被解雇,解雇孕妇的最新赔偿标准
  • 用人单位辞退的原因
  • 员工离职类型及法律规定
劳动保障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