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保险理赔中的误工费是指受害人因医疗事故导致无法从事正常工作而实际减少的收入。具体计算方法根据患者是否有固定收入来划分。
固定收入是指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的人员本应按期得到的、却因医疗事故就医造成耽误工作而丧失的工资、奖金、津贴、特殊工种的补助费等合法收入。计算时,一般以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和工资表为准。奖金按患者上年度的单位人均奖金计算,但超过奖金税起征点的部分以起征点为限。需要注意的是,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等私营企业以及财务不健全的有限公司出具的特别是证明患者“固定收入”高于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收入证明,不作为单独的认定依据,需要结合税务机关的个人所得税纳税证明等材料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受害人无法提供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证明,可以参考当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进行计算。
无固定收入的人员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农村村民,以及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相关凭证,在医疗事故发生前从事某种劳动,其收入能维持正常生活的人员,包括承包经营户、城乡个体工商户、打工者(散工、短工、临工)、家庭劳动服务人员等。这类人员的误工费计算是根据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进行计算。
根据最高法院的相关规定,误工日期是根据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出院后治疗医院出具的休养天数两部分来确定的。从医疗事故发生当日开始计算,国家法定节假日不扣减。如果患者无正当理由拒不出院或没有相关证明擅自休养,将不计算误工费。另外,如果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残疾,从专家鉴定组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之后将不再计算误工费。
如果患者依法从事第二职业,其实际减少的收入也应该得到合理赔偿。但对于未成年人等本身没有劳动收入却要求赔偿误工费的情况,不予支持。
目前国家法律对于离退休人员的误工费计算没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地方法院的工作指导意见中有相关内容。例如,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意见规定,如果受害人是另谋职业的离退休人员,其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处理方式如下:如果法律和政策明确允许,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进行赔偿;如果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明令禁止,参照原在岗工资标准进行赔偿,但如果新的收入低于在岗工资,将按照新的收入进行赔偿;如果因违反法律和政策规定而减少的收入,将不予赔偿。
《条例》和最高法院的《若干意见》在误工费的计算标准上存在一定差异。《条例》中已经明确了计算标准,而《若干意见》规定误工费可以根据受害人的工资标准或实际收入数额进行计算。对于承包经营户或个体工商户的受害人,可以参考一定期限内的平均收入进行计算。最高法院的《若干意见》对误工费的赔偿标准高于《条例》的规定。由于《条例》仅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因此在确认误工费赔偿额时,人民法院可能会根据《民法通则》和最高法院的《若干意见》进行审理。同时,医院也应该注意一些省市高级人民法院对误工费计算的专门规定。
综上所述,保险理赔中的误工费是根据受害人由于医疗事故导致的实际减少收入进行计算的。如果您遇到复杂的情况,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保险合同的定义及其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具备有偿性、保障性、有条件的双务性、附和性及射幸合同和最大诚信合同等特征。投保人要取得保险的风险保障需支付保险费,而保险人则需承担保险保障责任。
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的法律关系,双方属于代理关系,不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保险代理人的权益维护依据保险法和新劳动法,离职规定遵循劳动合同法。保险代理人根据保险公司的委托办理业务,报酬以佣金为主,与保险公司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关系。
新《保险法》对保险经营者提出的新要求。保险经营者需完善经营管理,并特别完善签收制度、加强核保工作和售后服务的管理。新法规定了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需提供格式条款并明确说明内容,否则无法证明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此外,保险行业自律改进和监管制度的完善也被强调,
没有正式工作但是有收入的话,直接用到收钱银行卡打印银行流水就行了,如果有多个收入途径的话可以把这些收入的来源都汇集一下。收入证明不是必须的,但是贷款人要向银行充分证明自己的收入能力。 收入证明中包含了购房者每个月的固定工资收入,这项收入通常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