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仲裁阶段的管辖
根据国务院《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县、市、市辖区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如果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处理。
根据上述规定,劳动争议的仲裁管辖如下:
1)如果职工和企业在同一个辖区,由所在辖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2)如果企业和职工分别属于不同的辖区,则以职工的工资关系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即以发放工资的单位所在为管辖地。
然而,上述规定可能会给职工带来不便。例如,北京某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以北京公司的名义在上海招聘了职工,工资由北京公司发放。按照规定,发生争议时,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负责处理,对上海的职工来说,提起申诉极为不方便。为此,劳动部曾下发文件对此类情形作出新的解释,规定可以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也可以由劳动关系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因此,劳动仲裁的管辖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工资关系所在地。
2)劳动合同履行地。
3)劳动合同约定的管辖地。
此外,由于设区的市往往设置有市级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同时各辖区也设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内部的规定,同一市的企业可能属于市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也可能属于辖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因此,在诉讼阶段,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地有两个选择,即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据此,原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争议案件在诉讼阶段的管辖地与劳动仲裁时的管辖地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诉讼阶段不以劳动仲裁机构所在地的法院为管辖法院。例如,北京某公司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并以北京公司的名义招用劳动者在上海工作,由北京公司签定劳动合同并发放工资。如果职工在上海提起劳动仲裁,裁决后用人单位不服,可以在北京公司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需要前往北京公司所在地的法院进行应诉。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劳动者可以主动争取先机,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法院提起诉讼(即使劳动者认为裁决是合法公正的)。例如,在上海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即使单位在北京公司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按照规定,后受理的法院应将案件移送给先受理的法院审理。如果北京公司没有提起诉讼,而劳动者认为劳动仲裁裁决书合法公正,可以选择撤诉,以使劳动仲裁裁决恢复法律效力,避免劳动者需要前往北京进行应诉的风险。
劳动争议管辖权的范围,包括劳动仲裁和诉讼阶段的管辖。劳动仲裁管辖根据职工和企业所在地以及工资关系来确定,设有劳动合同履行地、工资关系所在地以及劳动合同约定的管辖地等多种情形。劳动争议案件在诉讼阶段的管辖地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时委托律师处理的,无论仲裁结果怎样,律师费用都是由委托人出的,谁委托律师的,谁出律师费。指劳动仲裁委员会件受理的自己无管辖权的或不便于管辖的劳动争议案件,移送有权或便于审理此案的劳动委员会。指两个劳动仲裁委员
《最高人民法院(四)》已于2012年12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无管辖权为由对劳动争议案件不予受理,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一)经审查认为该劳动人
仲裁委员会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由共同的上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第二十一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