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轮运输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起源于美国。1818年,黑球轮船公司首创纽约—利物浦的定期航线,运用帆船进行海上运输,主要用于海外移民、邮件和货物的运送。随后,英国于1924年跟随美国的先例,在伦敦、汉堡和鹿特丹之间开辟了蒸汽机船经营的班轮航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班轮航线的范围扩展到了中东、远东和澳大利亚。此后,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的轮船公司也开始经营班轮运输,并建立了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环球运输航线。
中国的班轮运输始于19世纪70年代,最初是沿海和长江地区的运输。随着时间的推移,班轮运输扩展到了长江和其他内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辟了大连到上海的定期定港班轮货运航线。为了进一步发展班轮运输,中国于1961年成立了**运输总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和国际班轮航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责任限制规定及其联系。该法参考了国际公约和惯例,包括单位责任限制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主体,但并非专门为承运人设计,且有明确的例外条款和侵权行为的限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承运人的利益。
CIF条件下买卖合同中滞期费的问题。在航次租船合同中,装卸时间、滞期费和速遣费是重要特征。CIF条件下,卖方需订立运输合同,但有时会产生滞期费争议。文章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了在卸货港产生滞期费时,卖方是否应向买方追偿的问题。第一个案例中,仲裁庭认为卸货时
《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汉堡规则》)中实际承运人制度的确立背景、规定及我国法律的引用。因航运实践中托运人与实际承运人不同常引发法律问题,为此,《汉堡规则》明确了实际承运人的概念和责任,区分了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的责任范围。我国《海商法》也引用了该
中国《海商法》第四十一条关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该合同涉及承运人和托运人,定义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的标的是海上货物运输行为,而船舶是履行合同工具。此外,合同具有双务、有偿、涉及第三人的特征,并且通常属于要式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