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也被称为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是指我国海关为禁止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进出口,对与进出口货物有关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专利权实施的保护。我国于1994年9月开始实施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并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执法制度,包括报关单证审核、进出口货物检验、对侵权货物的扣留和调查、对违法进出口人进行处罚以及对侵权货物进行处置等环节。
为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我国于1995年10月首次颁布实施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根据该条例的规定,我国海关保护的知识产权应当是与进出口货物有关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专利权。此外,根据《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和《世界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的规定,我国海关也应当对奥林匹克标志和世界博览会标志实施保护。
我国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依申请保护和依职权保护。
依申请保护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发现侵权嫌疑货物即将进出口时,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向海关提出采取保护措施的申请,由海关对侵权嫌疑货物实施扣留的措施。海关对依申请扣留的侵权嫌疑货物不进行调查,因此知识产权权利人需要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来解决相关侵权纠纷。这种保护模式也被称作海关对知识产权的“被动保护”模式。
依职权保护是指海关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侵权嫌疑货物时,依法对其实施扣留和调查。海关在依职权保护中扮演了主动的角色,积极查处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船舶共同海损的分摊计算方法。根据船舶在航程终止时的完好值、实际价值及共同海损牺牲金额来计算。货物共同海损的分摊根据货物价值加保险费减去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金额和承运人承担风险的运费来计算。运费共同海损的分摊则根据承运人承担风险并有权收回的运费,减去为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共同海损牺牲及其类型,包括船舶牺牲和货物牺牲。船舶牺牲是指在采取共同海损措施时,船舶或船用物料遭受的损失,如扑灭火灾、切除残损物、有意搁浅等导致的损失。货物牺牲是指在共同海损措施下,船上所载货物遭受的损失,如抛弃货物、货物湿损等。共同海损牺牲的认定和
共同海损的要素,包括基于真实的海难或危险、人为且故意的行为、特殊的损失和开支、合理的行为、为了共同的安全、直接造成的损失以及意外情况下的指挥权等七个条件。共同海损指的是船舶面临危险时,为了维护船货安全而采取的行为所产生的损失。